二個朋友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是我很欣賞的大人。
那天我們聊到結婚的話題,他們都不約而同的提到雙方爸媽的認同對他們結婚的威力。
朋友A:我想我以後真的敢結婚的話,那個對象應該是不孝子吧。因為他要能以「我們」小家庭的意見為準,不去理會原生家庭父母那些不合理或自以為為我們好的「關心與指教」啊
朋友B:我願意承認自己是媽寶的原因是,我沒有把握當父母不喜歡我結婚的對象時,我能有勇氣結婚啊。
-------------
這是我身邊的故事,也可能是你身邊的朋友真實在發生的。
先問問你,你理想中應該有的家庭的樣子是什麼?
這也是我踏上媽寶獨立之旅之後,最困惑的一件事。
別說什麼3房1廰獨立衛浴(看房子的後遺症),還是那種爸慈祥媽媽溫柔兄友弟恭的家庭圖,後來思考也看書,我給我自己的一個概念是,我想留給子女怎麼的背景,那就是我家應該有的樣子。
分享我在吳姵瑩老師的工作室內在小孩的工作坊裡,一段課程演練
那是我小學五六年級的故事
當時的我拿著一張89分的國語考卷從國小一路哭回家,那時哭泣的原因是我明明是90分,但被同班的第一名事後挑了一個錯字(只有筆劃錯)向老師告狀,扣了一分,結果不但造成自己拿到人生中第一張89分考卷連帶還漏失了第一名的寶座。
當時我的哭是「恐懼」自己沒有90分以上、「委曲」自己明明沒錯而被挑錯、「難過」自己不被理解、「氣憤」老師的不公平,綜合起來我是一路哭著回家。
然後,我的哭泣引發鄰居的關心,卻也引來爸爸「恨鐵不成鋼」的憤怒『哭什麼哭?89分有什麼好哭的?』,同時我的考卷就在鄰居家門口被爸爸撕成一片一片,最後我忘記自己是被爸爸還是媽媽拉回家,而帶回家的細節更是現在的大人我記憶裡的斷層。
小孩的我在那個時空下並沒有得到安慰也沒有被理解,委曲的情緒是不被承接的,而這樣的狀態我就直接認定為:因為我沒有考好,我不值得被愛,所以長大過程我一直不斷的追求生命中的每一個重要他人的肯定,包含成績、成就、他人的稱讚。雖然很不想承認,但我就是在生命決定中都需要爸媽的好棒棒。
當時工作坊以戲劇的方式重演這個「考卷事件」,由我自己扮演「爸爸」的角色,面對同學扮演的小婉容,當下全身僵硬的我對小婉容說:「爸爸是因為擔心你才會對你生氣,也許裡面還有一些爸爸自己關於成績的投射,呃…考89分是沒關係的…。(以下開始講道理的LOOP)」結果小婉容還是很哀傷的看著我,表情沒有獲得安慰,扮演爸爸的我很挫敗,只能手足無措的看著小婉容。老師則是不斷的引導要我想想有沒有別的方法安慰那個哭泣的孩子?老師說:你要不要試試摸摸她的頭或抱抱她並對她說一聲「沒關係」?
OS:我的字典沒有「摸頭」跟「抱抱」啊
其實,在那樣子哭泣場面裡不需要那麼多的說理,我只需要抱抱那個傷心的孩子或摸摸她的頭,她就不會那麼受傷又委曲。我忍不住想到,如果那時候是被這樣的大人對待,長大的我也許就不會充滿那麼多傷心了吧?
這個重演活動的挫敗讓我十分受衝擊,自我有記憶以來我沒有從爸媽身上獲得摸頭跟擁抱,所以我不知道安慰人有一種叫做「抱抱」的選項,我學到的是用理智的態度要受傷的人「不要哭了,沒什麼大不了」。對待是雙向的,你怎麼樣對待他人,也就是這樣對待受傷的自己。我們是沒辦法給出我們未曾學過的事。
現在的我,在親密關係重新學習「溫柔的撫慰」、「擁抱」及「情緒感受能力」,婚姻輔導專家蓋瑞‧巧門Gary Chapman博士在他所寫的《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指出,存在人際間有五種愛的語言,即五種愛的表達方式(摘自網路):
- 肯定的言語。講這種「愛的語言」的人常說鼓勵的話語、仁慈的話語、謙遜的話語。William James 說過「人最深處的需要可能是感覺被欣賞」,對配偶的喜歡之事常表示口頭的讚賞,對不喜歡之事抑制你的抱怨。
- 精心的時刻。講這種「愛的語言」的人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方身上,全心全意跟對方一起作些他喜歡的事,包括;精心的同在一起,給予對方全部的注意力、精心的會話,焦點在傾聽、精心的活動,全心全意跟對方一起作些他喜歡的事。
- 接受禮物。講這種「愛的語言」的人常把自己當成禮物,當配偶需要你時,你就在那裡陪伴,或是購買禮物,但禮物不需要是昂貴的。
- 服務的行動。講這種「愛的語言」的人會藉著為對方服務來表達愛意,如: 幫忙作家事、溜狗、洗車、做一餐美味的菜餚。
- 身體的接觸。講這種「愛的語言」的人會渴望對方伸出手來撫摸他們,如:用手梳理配偶的頭髮、撫摸背部、牽手、擁抱、按摩對方的腳。
孩子在無法客觀建立自我評價時,所有對自己的觀感都是來自生命中的照護者,在我的那個「考卷事件」中,我潛意識認為考89分的自己是「壞孩子」,因為我讓爸媽難過,而開始一連串的自我批判跟渴望爸媽認同之旅。
媽寶,也許你現在苦惱於究竟該不該「無視」爸媽的要求跟期待,展翅高飛追求自由,因為每一個振翅都得承受罪惡感造成的不舒服,獨立是每個生命必經過程,或許我們相較同儕晚了點,但我想告訴你的是,現在讓我在這段「長大」的過程不斷支撐的想法就是,我,想給子女怎樣的背影?
也許你覺得安於現況就好,我可以躲在爸媽的翅膀下避風擋雨,可以免除自己做決定的恐懼,但你有想過嗎,你不喜歡爸媽對待自己的「理智」,不滿意爸媽在婚姻中的姿態,結果你又遵照他的意見來為每個生命中的抉擇做決定,然後期待不同的結果,這不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嗎?
只有當自己開始願意鼓起勇氣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時,你才能給你的孩子另一種生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