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評論網最近引用一份新加坡大學教授發表於學術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的研究,文章指出「依新加坡研究顯示,有控制型媽媽的小孩一碰到困難時就放棄,相反的,有支持型媽媽的小孩則是會在困難與挫折中繼續嘗試。」(原文見此)
媽寶,在一次又一次的爸媽「預言」裡,你想必或多或少都受傷了,為了保護某個重要的人或關係,你發起以「獨立」為名的抗爭。
贏得戰爭除了有不怕死的猛將外,往往會有個獻策者(軍師),可是當你悲哀的發現引戰的那刻起,我可預言你已經不戰而敗了。為何?因為你的生命裡那個給你指引跟依靠的獻策者,就是這場戰爭的大魔王。若你親愛的爸媽,又是上篇的那個「壞預言」的佼佼者,我相信你的無能為力感一定更重。
回到文章開頭的研究,「控制型媽媽」往往沒有辦法忍受及等待孩子完成挑戰,因為害怕孩子失敗受傷而用他人生經驗介入孩子的挑戰,久了,孩子不覺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挑戰、解決衝突的。反之,支持型媽媽,願意給自己及孩子時間與陪伴,讓他們可以像困難挑戰,在這個經驗裡,孩子感受到是媽媽並不以他的「解決率」做為他的價值,也理解自己的課題只能自己完成。後者的教育方式不就是「課題分離」與「獨立」的最初樣貌嗎?
這場戰,註定是痛苦的。
可是你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是:區分父母的聲音和你的聲音。
媽寶,我相信你必定在特定領域是十分傑出的,因為你順從、脾氣好,甚至有一股內在動力(聲音)一直推著你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在某些心理學派裡把這種不斷「鞭策」自己的聲音,稱為「內在父母」。當你習慣性的把「讓父母覺得我很好」放在心上,成為你行事的最高指導原則的那刻起,你就變成一個好員工、好學生,但不一定是好伴侶。
雖然你很不想承認,但你那些「聽話就是好孩子」「認真學習就是好學生」「我要第一名才能出人頭地」的信念是誰給你的?一出生就知道了嗎?(笑)。
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我會很認真的觀察自己與他人的差別
為什麼父母的話語投出,有的人可以視若無賭、有的人馬上受影響(不論是發脾氣或全部接受)、有的人除了收下父母善意,不合理的就還給父母。
如果把來自他人的聲音(意見)為光,人心是有彈性的防護罩,這個防護罩叫界限。
大概有幾種型態1、無界線2、界線不全 3、界線完整有彈性 4、心牆;今天就先不就四種界線型態可能的生成原因去做解釋,就我的觀察,媽寶通常是分布在1或2這二種。
就如同上篇父母對伴侶的批評(預言),也許父母的出發點是基於善意提醒,但不具有健全界線的媽寶可能的反應就是
1、爸媽都是對的(無界線)
2、爸媽是對的嗎?可是我跟女友相處時,覺得不是啊?我到底該不該聽話?(界線不全)
後者在在不斷自我懷疑過程,我的聲音跟爸媽的聲音重疊,整個人就像容器一樣裝載很多不屬於自己的聲音,甚至選擇自我批判,壓力一大導致關係破裂。
曾經有篇社論說,這個社會鼓勵工作者獨立思考,可是從小到大卻又渴望教出一群聽話的孩子,這不是很矛盾嗎。
所謂的獨立思考就是,當外在環境給你大大小小的資訊時,你能聆聽,但最後依「自己的感受」做出判斷。
媽寶,你能不能問問自己
跟這個伴侶相處時,你快樂嗎?
父母說他計較金錢,是真的嗎?
他都沒有付錢嗎?還是他沒有工作還借你的錢?
若他真的對金錢比較在乎,你能不能接受這種模式?
若你能接受,你能不能在外在有批評或質疑時聽從你感受,幫他辯駁?
若你不能接受,你能不能接受離開這段關係後,你能好好的陪自己渡過這段時光?
當你反問上面這些問題可能出現的雜音,包括「萬一他真的是計較錢的,那我會不會被傷害?」「萬一分手後別人會怎麼看我?」「萬一我承認他就是愛錢的,我不就看錯人了?」
這些雜音有多少是因為你自我懷疑產生?
那種懷疑包含,不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愛自己的伴侶、不相信自己能創造出金錢無虞的生活、不相信自己決定是對的。
你能不能相信:這個經判斷後下的決定,將人生拉長來看不管是正確與否,都是當下你所下的對自己最佳解,而你願意承擔這個決定的所有結果。
若能信任自己的內在聲音,就我看來,你就已經慢慢走出自己的獨立姿態。
這裡不得不提,控制型的父母往往在介入孩子的人生時,透露出一個很重要的訊息就是「我根本不相信你」,因為你是如此的「無能」、「易騙」和「脆弱」,所以我必須幫助你。媽寶,當我第一次從爸爸口中聽到他對我說:「我根本不相信你」,那夜,我哭了一晚。
有什麼比自己一輩子尋求認同的父親,直接否定我的努力還來的令人傷心?
因為從小你沒被重要他人單純信任過,所以長大的你要對他人給出信任是如此困難?甚至是把自己當外人一樣給予信任,更是難於登天。
親愛的,你拒絕長大,不代表你不必成為大人。
獨立是每個生命必經過程,你也許在這場獨立戰爭中因為雜音太多,現階段生活被無所適從的感覺包圍,這是很正常的。
就我看來,你的聲音正被掩蓋在容器底層,但透過區分父母的聲音與你的練習,屬於你的天籟之聲一定會快能不久的將來取代父母指引你走完你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