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tegories

In 心理學 長久關係

伴侶間的心理遊戲-我好你不好模式的負螺旋

有一陣子網路流行說「做好,做滿」,雖然一開始是政治宣傳語 ,但後來倒是因為網友創意應用的淋漓盡致。為什麼我們不是鼓勵大家「做不好,做不滿」呢?

前陣子,我聽朋友轉述她跟男友相處的故事,勾起了我最近心理狀態的回憶。
一對情侶約在星巴客討論共同課程報告,這是一份需要依老師提出的問題由個人經驗出發,然後透過同組討論找出新的創意,並於課程上分享討論過程發生什麼事及創意。
雙方約定在周三通識課後討論。
女生興沖沖的拿出自己已經完成度80%的報告,男生則是完成度0%。
開始時,男生不知道為什麼總是一直嘻嘻哈哈的逗女友,講一些不重要的瑣事。
女生則是一臉無奈的要男友趕快寫報告,男友眼見女友開始有點不開心,
就拿起女生的個人報告,開始挑剔她沒寫的20%。
雖然男生態度還是賴皮的搞笑,但女生一副你再不寫我就生氣了。
後來因為男女雙方溝通不良,男生沒辦法順利安撫女友,最後也生氣了。
男生對女生說:『你知道你每次都被別人說愛現嗎?上次你不是抱怨自己報告做個半死,結果大家只是說了句謝謝,沒有任何意見嗎?因為你總是做的比我們預期的多太多了,你讓我有一種「你好,我不好」的罪惡感!』
後來,男生輕輕道歉後陪女生在星巴克默默的哭了半小時。
我問女生朋友在哭什麼?
她對我說:「我想起自己曾經被排擠的經驗,也想起爸媽之間互動的一些狀態,心疼自己的委曲」。
男友一句的「我好,你不好」,驚醒她看見一些自己的盲點也震撼了自己的價值觀。
「我們只是想把事情做好,我難道錯了嗎?」
關係裡常見的狀態例如「慈母多敗兒」、「女強人配軟爛男」
姑且不論這二句俗語裡隱含的性別判斷,我想說的是
為什麼二性書,總是教女生偶爾要「示弱」「傻傻的」給男生留些表現空間,滿足他們的基因設定的「被需要」的保護者欲望。
朋友有個勤勞到幾乎犧牲個人的母親,
而這樣的母親常常是邊做邊碎念,累積了不少的委曲
然後,面對這樣的妻子,朋友的父親則是能避就避,孩子則常常被不快樂的媽媽牽怒
這樣的家庭教育,對應到朋友身上就是養成這種無意識的事必躬親且做好做滿的「慈母」模式。
「做好做滿」本身是中性的,在華人教育裡,甚至被鼓吹為美德。
但是,當你無視自己/他人的能力(界線),常常會導致二個結果:
1、自己累死,又埋怨到死。
2、珍惜你的對方滿滿的歉疚感,或不珍惜你的人覺得理所當然(軟土深堀)
修正的方式,其實就是尊重自己的界線,把別人的課題還給別人。
我朋友後來跟男友溝通,自己以為是做完後在約會時討論,而男友以為是當天一起從無到有把報告完成。
釐清雙方都有意願完成報告(目標一致),長久關係以「和」為解,各退一步。
當對方完成較多時,覺察自己第一時間對自己並未執行的罪惡感(焦慮),像對方表達自己需要時間寫(或改天)。
女生接收到對方的訊息時,也要克服自己「想做」的欲望,視著訂出自己的底限,並於下一次類似的合作計畫時,以任務交辦的方式,交付部分內容然後信任,依期限驗收。
心理學上說,我們永遠都有能力把伴侶塑造成我們(害怕/喜歡)的樣子。那是一種補償及關係動力的互相影響。
人際關係,永遠都緣自於「課題未分離」的結果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