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tegories

In 自我覺察 界限

你所謂的選擇權,是假的!業障重。

好友小白中午很傷心的打電話給我,因為跟主管溝通完之後,自責到想大哭,找我討拍。
結果這個討拍,討到後來不得了了,我竟然爆怒到好友還反過來安撫我。

事情大概是這樣的:

小白是公司的菜鳥,最近同組同事A離職,
直屬主管便順理成章把A手上的工作交給小白
可是小白的身上除了本職之外,還兼辦了整個單位的總務工作,
換言之,同事離職已經一個月,他就1人兼3人用了快一個月。
我朋友本身就是乖寶寶個性,撐了一個月,身體跟心理的狀態幾乎滿載
透過西醫、自然醫學、推拿等療法,想辦法讓自己維持上班不崩潰
別部門主管看不下去,就默默替我這個朋友向老闆反應。
也許是老闆交辦下來,直屬主管就找我了小白到會議室就工作分配的議題聊聊。

以下為對話內容

主管:小白,A離職後的這一個月你代理他的工作辛苦了,你一直是我們組很認真負責的,A之前的代理工作你也一直做的很好,我很放心。

小白:(藍瘦,香菇)。

主管:早上老闆打來要我注意一下你的狀況,他聽同仁說你的臉色一直很差,似乎壓力很大,我想是我的疏忽,對不起啊,我知道你一個人代理那麼多工作,我也很想幫你啊,所以才找你私下跟我聊聊。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小白:報告主管,謝謝你對我的關心,我也很希望能為單位好好做事,可是我的身心…狀態…,我想說……,能不能……。【小白直接被打斷】

主管:小白你來單位也有1年多了吧,單位文化你應該不是不了解,我當然也可以直接幫你調整業務工作,把A的工作分配出去給其他人,但你知道嗎?現在你繼續代理也許是身體的累,但是業務分配出去後,單位可能會引起的閒言閒語什麼的,可能會讓敏感的你壓力比現在更大喔!我都是為你好啊,你要不要把我的話好好再想一想,決定後再給我答案呢?

小白:(愣住)好,謝謝主管,我會再想想的。

主管滿意的拍拍小白的肩膀,目送他離開。

結果,小白走出會議室,心裡不舒服卻又說不清發生什麼事情,只好趁中午打給我,講了過程後在電話裡很崩潰的重覆:「我明明上週每天每天都不斷的告訴自己要去爭取業務重分配,可是,明明主管給我選擇權了,我卻一句話也說不出口?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我是不是真的很沒用?我愈來愈不了解自己了。」

語畢,我壓抑怒氣後淡淡的說了一句話:
「小白,你聽我說,你所謂的(主管給你的)選擇權,是假的!業障重。」
-------------------------------------------------------

先講我給小白的建議。

  • 「權威者」(利害關係人)很清楚我們的恐懼,所以他會知道怎樣的說話方式會影響我們的選擇,所以這種情境下的「選擇權」是假的,沒必要因為中招而自責。
  • 面對任何情境我們都有選擇權,而非別無選擇。
  • 做人做事,當你練成「被討厭的勇氣」的那天,你就自由了。
「權威者」(利害關係人)很清楚我們的恐懼,所以他會知道怎樣的說話方式會影響我們的選擇,所以這種情境下的「選擇權」是假的,沒必要因為中招而自責。

小白主管的說話方式是很常見的雙重束縛溝通方式,雙重束縛溝通方式會營造出一種你不管怎麼選都不對或怎麼選都對的感覺。這種溝通方式很常出現在華人社會的家庭溝通模式。

在事件中主管先肯定了小白的工作態度,也同理了小白的辛苦。營造出二人親近的對話基礎,但當小白想提出自已希望請主管協助減輕手上的工作時,主管先行截斷他的要求,並給他二個選擇:
1、(聽話)維持現狀→工作累一點,只是身體累(但心理比較不會累)
2、(不聽話)我出面替你調整業務→工作輕鬆一點,但是隨之而來的「閒言閒語」會讓你心理累,甚至你在單位裡可能會無法立足(但身體不見得比較不會累)

這跟我在常見父母常對我們說:「你如果現在不聽我的,以後就都不要問我的意見」你的模式像不像?小孩明明知道,父母說這句話就是要你聽我的,可是字面上的意思又看起來像是給我們很大的選擇權,但是這樣的溝通方式,卻又讓人別無選擇。
聽話→你以後可以問我意見(然後,你永遠不相信自己可以有意見)
不聽話→出了事你自己負責(好可怕,我一定會出事)

「你真的別無選擇嗎?」
我相信每個人在拋出議題跟想法前都有自己背後的動機,小白也很清楚直屬主管打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要調整業務的打算,主管也很清楚小白對於「人和」的需求與恐懼,這樣的雙重束縛溝通,其實也成為必要之惡。從小習慣當「聽話的好孩子」的小白,很難不去接收到主管字面下潛意識想表達的動機,於是「順從」的不去爭取小白自己的需求似乎成了雙方對話的最佳解。

小白因為比別人更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所以當他在「別無選擇」時的反應反而比一般人更加痛苦。我在旁邊看的也很不爽,畢竟我也是「雙重束縳溝通」下長大的乖孩子。

要去和解(原諒自己停止自責),首先要先看見,自己從小到大從家庭教育延續的自動化反應,你不是沒用也不是軟弱,而是你太過貼心,回應他人的期待,是你的生存模式。

面對任何情境我們都有選擇權,而非別無選擇。

「你真的別無選擇嗎?」
我因為興趣的關係,常常會去上心理跟戀愛關係的課程與工作坊,常常不乏聽到女生說:「我男友明明對我很不好,可是我離不開他」
「明明對方已經拒絕我了,可是我還是忘不了她」
「我明明很累了,但我沒辦法拜託主管幫我把業務丟給別人」
最近很紅的台劇《荼糜》裡鄭如薇面對外派方案A跟方案B,也是在談關於「人生選擇」。

「選擇」永遠都是個動詞,而我們常常覺得別無選擇或不去選擇
都是因為「恐懼」跟「焦慮」遮蔽了我們的可能性。

為什麼?

「因為我怕孤單」
「因為我怕找不到下一個更好的人了」
「因為我怕後悔」
「因為我怕被同事討厭」
這些恐懼都是人性,也都沒有對錯,只是當你面對有心人士利用你的恐懼操縱你的人生時,你能不能看見這樣的自己,並且有意識的告訴自己,我是有選擇權的。

假如小白如果是在有意識的情況下知道自己出於恐懼(被討厭)而自己選擇身體累,而不
去提出業務重分配的要求,就不會如同現在這麼無助、委曲甚至憤怒。更進一步,他能夠像大人一樣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時,他反而不會動搖跟受傷。

人有個特性,知道決定是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時,反而更能堅持及忍耐那種種不便。可是很多被動被要求去做的事情,反而常常充滿了痛苦跟怨懟。常常在畢業季出現的親子教養文,就常提及父母要求子女去當醫師、公務員、老師等安全的路,最後導致的悲劇。

當你為自己發聲的同時,就算結果是壞的又如何?你心中的內在小孩也知道,你一直是在乎他的。如果結果是好的呢?恭禧你,下一次你就更有成功經驗協助自己悍衛權利。

做人做事,當你練成「被討厭的勇氣」的那天,你就自由了。

「被討厭的勇氣」一直是這幾年最火紅的書,最近也出了第2集。
裡面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人類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取決於我們在關係中經驗,也有部分是來自社會形塑的價值觀。
「恐懼」一直是我們文化中促使個人組織成長的動力之一,
「害怕不夠好」也是好孩子一直需要有意識調整自己去面對的部分。

那天聽心理師錄製的廣播提到的內容,有一些小小的心得如下:
『給所有在關係中討好跟委曲求全的好人,你們練習被討厭的勇氣 試著學著任性,
但在關係中相對任性的公主王子們,也請你們不要以「做自己」為名行剝削之實,反而要學著付出,如此關係才能平衡。』

當你有意識的覺知在身邊的人各自的行為背後的需求,你就可以自由的選擇如何回應,包含拒絕他人的要求、設界線等,也不至於落入小時候不聽話就是壞孩子的舊有模式之中,那時,你就自由了。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