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tegories

In 心理學 媽寶

吵吵鬧鬧才是我家,嗎?---淺談無法離家的困境


「要離開一個讓你不健康的家庭,似乎讓你非常有壓力。」Cony這樣對Brown說。

生物本能是遇到刺激(壓力)時,不是戰就是逃,
如果沒辦法順利的戰勝或逃走,常常會生成心理或生理上的創傷。

小兔兔遇到老虎追的時候,恐懼會促使他快速的逃離
但有趣的事情,具有思考能力的人類
卻在面對有壓力時,選擇留在讓自己感覺更不舒服的情境裡,到底是為什麼?

像開頭的Brown,面對三代同堂的奶奶、媽媽時不時對他說
「我生你養你,難道會害你?我這一切都是為你好」
反覆的情緒勒索讓他回家就是滿滿的壓力跟罪惡感,每天都很不快樂。
而Cony身為Brown的女友,她只能不斷催促著Brown說:
「搬出來就好啦,你為什麼不搬」
「拒絕/擺臭臉就好啦,為什麼做不到?」

一個壓力張大這麼大情境,Brown為什麼沒有辦法「戰鬥」或「逃跑」,
尋找一個更安全、更健康的環境待著療傷止痛?
真的只是因為Brown懦弱或愚孝?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閱讀心靈工坊出版的《割腕的誘惑:停止自我傷害》時
得到了解答。
作者在協助一些習慣性自我傷害的個案時,
原先他們可能主要厭食症、上癮症的困擾,
但漸漸的在某種趨力之下,
自傷變成取代主要症狀的外在行為。
經過反覆的諮詢及臨床整理歸結出多數個案不斷選擇「自我傷害」的理由,
其實是為了追求自傷過程的「痛感」,反而不是追求死亡
(相反的,自傷反而是他求生的最後手段)。

這樣的疼痛感有幾個好處:
  1. 隔絕個案負面情緒的壓力(例如無法發聲的憤怒、攻擊還有說不出口的悲傷)
  2. 拿回自己對生命(身體)的控制感
  3. 重現家庭功能所給予的「安全感」
自我傷害造成的「痛感」重現家庭功能給予的安全感,
其實很可能是Brown很難離開情緒勒索家庭的重大理由之一。

如果一個人從小爸媽就對他說:「我打你,就是因為我愛你。」
當他內建這個觀念時,有一天朋友打他時,
他會不會覺得他被打是因為出於被愛而該打,又或者淡化自己的疼痛感?

一個從小習慣被言語(肢體)暴力或情緒勒索的孩子,
長大後很容易用這樣的模式去「愛人」跟「被愛」
身邊也不時聽到一些例子,有被家暴經驗的孩子
容易長大後會變成家暴者或選擇家暴的伴侶。
那樣的選擇,也許理性上知道是不利己身的,
但這種潛意識的複製與傳承,會讓人有回到家的錯覺。

如何能夠斷開命運的鎖鏈呢?

如果你是Brown,請你試著理解自己目前就是離不開。
不管是出於經濟考量、心理層面的恐懼,任何理由都可以。

理解之後接納這個現況,
但不是站在一個受害者的角度要家長改變
而是從拉開心理跟空間的距離開始做起。

小時候我們學走路不也是從爬行到站立,
然後從遠離爸媽身邊五公分、十公分開始漸漸擴大。
所以心理上與爸媽的切割當然也是從小地方開始
當她情緒勒索時,以往你可能立刻道歉然後照著他的話做
但你可以讓不反應期變長,延遲回應個1分鐘2分鐘,甚至直接離開現場
去感受自己的不舒服
然後,當他下次又勒索時,試著告訴他:你說這些讓我不舒服,
當心理空間做出來之後,你才有能力去幫助自己離開,創造出獨立。

如果你是Cony,請你理解Brown現在的辛苦
然後在他每一次的進步時給予肯定。
也許你能像旁觀者一樣提醒他現實是如何
還距離目標還有多遠,這個提醒是不帶催促跟非要馬上變好的壓力
要做到這個角色你必須信任他是有能力的。
你能做的就是變成Brown的安全基地
讓他能夠在每一步嘗試,回頭而你都在。

記住,一個人跟原生家庭的關係,不是任何外人能介入跟處理的。
伴侶能改變跟影響的就只限於二人之間的關係而已,
所以好好的陪著對方走過這段難走的路,是你能對他做得最好的事,祝好。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