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裡,閨密的聲音聽起來快抓狂。
閨密:「婉言,你覺不覺得我應該去跟對方溝通啊!」
我:「溝通本身沒問題啊,不過你的口氣聽起來是要去幹架嘿= =+」
閨密「厚,我男友啦…為什麼都出門不打卡啊,情侶不是都應該互相標註嗎?
嘿,妳說,他是不是覺得我上不了檯面?還是他還想保持身價啊」
親愛的朋友,你對於關係的另一方有沒有很多「應該」、「必須」事項
而這些事項往往成為你們關係裡的未爆彈?Boy-Girl版上常吵的
男女朋友出門誰付錢、結婚男方必須有房有車、女友就是要溫柔體貼之類的
就像是角色樣版一樣,有很多約定俗成的設定。而我朋友的吵架內容裡
「情侶就是一定要互相標註」這也是一個規定事項。
但是,你的角色設定,對方一定能(想)遵守嗎?不見得。
「角色化」本來就是人類社會一個很正常的過程
隨著社會發展程度愈高,專業分工愈細,人反而無法獨自存活在這個世界上
為了快速融入社會,我們努力的找到自己在社會上定位及分工角色。
我們了解一個人常常也都是從他的「角色」入手
例如說、他是國文老師所以字懂的比較多吧、他是媽媽應該比較會照顧小孩吧
這種角色定位對應到的特色,讓我們可以快速分類新認識的朋友
也能夠找到安全的對應方式(例如、寒暄的話題等)
這樣的方式很安全,背後有二個缺點:
1、你們的關係容易變得無聊且僵化
2、無法真實認識對方
小時候我很喜歡玩單機版的角色扮演遊戲 (RPG)
裡面的故事主線常常都是主角本來是個無名小卒,
突然有一天睡醒就肩負者解救世界的角色
順便跟女主角(公主)談談戀愛,然後一路練等打魔王最後破關。
為什麼叫角色扮演遊戲呢?因為玩家一但進入遊戲(選擇主角職業、屬性)
然後一路上有對應的設定,例如、玩家沒辦法自己選擇跳關(要嘛就是地圖未開啟
要嘛就是怪太強被秒殺),必須耐心的累積最後破關。
早期的RPG大概玩個一次二次就不會再玩了,
因為遊戲是固定結局無可預測性失去新鮮感,變得無聊
對應到男(女)朋友的關係也是一樣,
有個說法是男生對每一任女朋友都是一樣的SOP,
包括吃飯、約會…甚至連上床做愛做的事都是
男友被歷任的女友訓練到明白關係裡的這件事可以做、那件事不行
一個養成的完美男友,你想想不是跟RPG遊戲裡技能滿載的主角一樣
完全可以預測嗎,而且缺乏驚喜嗎?
如果男友被設定每次過「情人節」「七夕」「生日」「紀念日」都送花
你在收到花的時候會很開心嗎(除非他送特別貴XD)
在這個完美男友的設定裡他不被允許有自己的想法
也許男友覺得自己其實想送的是住宿卷或鋼彈之類
那是他希望能跟你分享的禮物
回到我朋友例子裡的「FB情侶就是要互相打卡」
這就是一味將另一半塞到自己的遊戲規則裡
但遊戲規則是誰訂的?是自己從家裡學來的?還是大家都這樣所以我也要?
若這一次吵完還是無解,下一次再有類似的狀況男友又不能配合時難免又是新仇舊恨湧上來。
在我朋友的潛意識裡已經有種「我已經為你的角色(男朋友)設定好一套劇本,而你就這樣照這演就可以。」而這個念頭的出開就是關係無聊跟僵化的開始。
常見因角色而僵化關係,像是老師與學生(權威跟聽從)和爸媽與子女(單向依賴關係)等
不知道你有沒有不小心在生活中跳出某個角色限定的職權時,湧起一種「不自在」的違和感,甚至對應你的另一方會起很大的情緒反應,那表示你們之間可能只能允許某種特定約定俗成的特定方式。
一個簡單的去角色化練習
試試看把你常聽見的話說出來,第二次重覆時把角色替換成自己的名字感受一下。
例如我自己很常聽到的為例
「身為女兒就是應該聽父母的話」這句話聽起來很合理吧,轉換一下,
「身為婉言就是應該聽父母的話」
「身為男友就是應該接送女友上下班」
「身為John就是應該接送女友上下班」有沒有在第二句話說出口時出現一種,為什麼我要?誰規定的?
當你發現一件事用他的角色代入很合理
結果用自己或另一方的名字替換時反而有種荒謬的感覺
這就是去角色化練習的第一步,覺察。
當你開始允許對方跟自己從那個角色偶爾跳開時,彼此才有更多元的互動可能。
引申到我常說的媽寶與控制狂父母的角色扮演,
不就是因為媽寶無止境的依賴,父母才能順利成章的控制嗎?
老是抱怨男友讓自己不滿意,引用婚姻版說的:「自己選的,怪誰啊?」
去理解角色背後他的想法,不把這些「規定」當成必然,而是當成情趣
也許才是關係得以鬆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