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tegories

In 書摘 學習 讀書心得

【愛讀書】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呂世浩著《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第1至4卷(上篇)

最近剛播畢的「延禧攻略」及熱播中「如懿傳」,皆是架構在大清盛世朝隆皇的後宮生活。網路不少有才的作者出了一系列的正史比較文、勘誤文之類,而筆者為了顯示自己追劇追得有品味有深度,當然是篇篇拜讀,讀了再讀,結果沒讀出個心得,反倒是讀了一肚子鳥氣,為什麼咧?因為我每每文章讀到困惑處,便抬頭問問我家良人:「喂,老公,九王奪嫡跟福臨有關係嗎?」「那個嫻妃養的阿哥後來是雍正啊?是康雍乾盛世的那個雍啊?」結果老公是挺有耐心跟愛心的跟我說明啦,只是他說的愈多就愈困惑,不小心脫口:「老婆,你到底是怎麼考上第一志願的啊?這些都有教啊!」「應該是有教啦,可是我忘啦!而且考試的東西誰會記得啊!」「我老婆會的東西都是專業,而我會的都是常識!」

從小學社會課開始,一路經歷國高中乃至大學通識課,這數十年的光陰裡,到底我學的歷史都學到哪去了?又或者說,到底是我學歷史的方法錯了,還是根本學、用之間出了一些狀況?過去不可考,來者尤可追,就因為這樣的困惑,偶然之下,老公推薦了一個TED影片-呂世浩「學歷史的大用」,看完之後,我便接連幾日開始瘋狂追讀台大呂世浩教授所著的系列書《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如下圖)。

2012年美國史丹佛大學的教授創建Coursera平台,並積極推動新一代世界大學網路課程。此種免費供全世界學習的線上課程稱為MOOC,而台大在2013年2月受邀並於8月推動世界最早的華語MOOC課程:台大電機系葉教授「機率」與本系列書作者「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秦始皇」,此課程不同於我們國高中時代強調記憶能力的「背誦解題」,而是將司馬太史公所著的《史記》做為講述的底本,並於重要關鍵段落時拋出:「如果你是他,你會怎麼做」、「某人跟祖先做了一樣的選擇,祖先成功反而他失敗了,關鍵在哪?」此類問題,讓參與課程的學生不只是「讀史」更進一步做到「思辨」,最終走到太史公「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境界。
若你沒有時間像我一般通過Coursera平台向呂教授學歷史,又或者比起視頻你更愛沉靜的與紙本書對話,本系列書幾乎完整收錄上述線上課程的講稿,可以讓你利用課後、工餘零碎時間反覆感受呂教授教我們的「歷史的大用」!

你覺得你是歷史上第一個遇到這種問題的人嗎?

不是學歷史沒有用,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方式出了問題。
真正的歷史教育應該重視「思辨」
什麼是「思辨」?
第一本《秦始皇》第一章從「思辨」第一步從「學習問問題」開始。
不少人都曾被長輩或上司斥責過:「問這什麼笨問題?真搞不清楚狀況!」其實如何問一個「對」的問題,問一個「好」的問題,的確不是見容易的事。
再者,有好的問題,未必能有好的答案,有的問題窮盡一輩子也無法找到解答,也或許人類文明尚不足以解答,待千百年後水到渠成,答案自然彰顯。但是,沒有好的問題,就永遠得不到好的答案。
作者問學生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學生到底要學什麼?想好了嗎?
呂式回答:「學生」的目的,就在於學「生」,簡單的來說,我們所有的學習,不管是知識、技術乃至於人生態度,都是為了「生」而服務。西方學問講求方法,中國學問講求工夫,簡單分辨方式在於,國外文獻(Paper)第一節便是材料與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而中國學問則是強調內容需要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來剖析,例如學「生」的層次是什麼呢?
第一步:讓自己活下去,再者要讓自己活的好,最終活出個人衷心所願的人生;此外,如何讓自己身邊所愛、所關心的人都能活下去、活得好,擴大到鄉里、國家乃至於全人類,則是更大的成就。而無論哪個層次,都是源自於「生」。
回歸到本節的標題:你覺得你是歷史上第一個遇到這種問題的人嗎?這種問題包括「懷才不遇」、「被背叛」、「環境/職涯抉擇」、「理智與情緒控制」、「順逆境處事態度」等,就像阿甘說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拿到的會是哪一種。」“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或許我們無法決定自己一輩子能拿到多少好牌,但從古人的經驗裡,我們至少能學到各種牌組,讓我們一起共讀歷史,盡力打好個人這場人生賽局。

【讀後便利貼】謹摘書中有感部分與格友分享,句末有頁碼可自行索引。
  1. 第一卷《秦始皇》
  • 人文學的本質是思辨,思辨有「好」及「更好」的答案,但根本沒有「標準答案」(20)
  • 人在得志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往往就能看出這個人心中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秦始皇剛統一天下發文: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122)
  • 人在做事時,難免碰到挫折,像是努力很多的事後,發現結果不如預期;或是別人對你的實際評價和你自己認為的評價完全不一樣,人跟人的差別往往不在遇到不同的問,而在於面對問題的態度;這二種態度往往決定你一生成敗,改變自己,或是繼續活在美夢之中。(150)
  • 一個會被騙,絕對不是因為他「笨」,而是因為他「貪」。(167)
  • 「食少事繁,豈可久乎?」諸葛亮覺得蜀國沒有人比他好,事必躬親,你當然可以不放心別人,可是你不給別人機會歷練,那人才如何培養的出來?(177)
  1. 第3卷《敵我之間》
  •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人生在世,莫不希望趨吉而避凶,這是人之通性。李斯一生追求吉,最後卻得來了凶,緣自於此。(138)
  • 信任與利用不同,利用是有期限的,信用是長久的。一個人不信任對方,卻還想依賴對方來成就大事,天下有這種道理嗎?(162)
  • 太子與田光臨別前對他說請他不要洩漏國家大事,使田光覺得不被信任因而咬舌自盡,太子大驚而涕淚俱下說:「丹所以戒先生,豈疑先生哉?(我只是想提醒先生,哪裡醍要懷疑他呢?)」---沒事多講話的人,通常是不能克制心中衝動的人,這樣的人難成大事。(170)
  •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世界上有二種人,一種喜歡回憶過去,另一種則不想別人再提到自己的過去,秦始皇殺光兒時欺負過自己與母親的人,固然是報復,或許也能理解為一種告別自己過去的方法。(211)
(後話)
本次篇幅太長,待筆者充電後再續,下回談談四本書的結構設計,恰恰可以做為觀人的方法索引!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