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我們想被你生出來喔!你要生有問過我們嗎」孩子回。
最近公視最近因為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熱播,個人臉書、粉絲團甚至常逛的書店裡面都掀起一股親子教養熱。
那天我剛好在在PPT婚姻版的版友回文裡引用自茉莉最後的一天的預告片,裡面主角身著綠衣,一路不斷的滿足父母的期待,日子過的很苦,最終沒等到父母和解而選擇自殺,相似的劇情勾出我很多的記憶,若你也是一路順著父母的期待的乖孩子,現在學歷不錯、工作不錯,別人形容你是人生勝利組。
而你自己可能很偶爾會因為沒有夢想及貧乏情緒感受而小小困擾外,好像沒有什麼不對勁,我強烈建議你去看看這部戲。你也許會從中找到很多被你刻意壓抑到潛意識深處的記憶片段,而回溯的過程可能會讓你出現慌張或想大哭的感受,那就接受他吧!
一般人或許可以透過叛逆、頂嘴的方式將大人的期待給反向回擲或表達不滿,但這些反擊的行為對於從小習慣服從的乖孩子,幾乎等同是犯下不孝大罪連想都不敢想,更惶論做出來!因此乖孩子對於家長的過高期望,大概只有二條路可以選:
所以諸君所見的成績好,背後可是血和淚換來的啊(荼)。
代價二:對未來職業的侷限性。
茉莉:「你覺得為什麼人要念書阿?」
妹妹:「因為考不好會被揍阿
茉莉:「我只是比較膽小,我以為我認真念書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
妹妹:「你想要什麼啊?」
筆者一路走來都是第一志願高中、大學,常常聽見朋友說自己其實不愛XX科,
但是因為成績太好,所以只能選醫科、電機、會計跟法律系,
試問,常態分佈也不可能剛好榜首都是天生愛當醫生/律師的吧?
在我看來,或許這四大類科的分佈,恰恰只是反應出「這一輩」為人父母的期待。
但吊詭的事,父母時代的明星產業,正好會是孩子二十年以後的就業/高薪保證嗎?
舉例來說,台積電工程師目前稱得上是台灣目前最賺錢的行業,
可是後張忠謀時代,加上隨之堀起的AI浪潮,
人工智慧會不會在下一個十年直接取代機台工程師的檢測封裝等例行工作?
試問:若你是這一批聽從父母建議就讀電機系的畢業生,試問十年後你要何去何從?
新創者的天堂-美國矽谷現今也以一種很殘酷又貼切的說法「今天的自己,裁掉明天的自己」來比喻當今市場的快速變化。
延伸閱讀:李開復談AI人工智慧
妹妹:「外面誰在看啊?媽,你看到鬼喔!」
如果大家有注意的話,茉莉媽媽每次在要求女兒們在課業付出加倍用心,亦或是在道理上說不過女兒,而只想獲得服從時,都會搬出這句大絕招:「你不要臉我們還要臉欸」「你不想想你爸媽是什麼身份的人,同事會怎麼想」「這個臉我們丟不起」。(變化型絕招:我是為你好、我是你爸你媽、我養你你要聽我、孝順、長大了隨便你之類)
這裡編劇用了一個幽默的方式處理,透過妹妹的反問將了媽媽一軍,對啊!外面是誰在看啊?其實是真的有鬼,而這隻鬼就是媽媽缺乏自我肯定,而引發一連串的比較鬼。
坊間文章及戲劇常半開玩笑勸人長大後最好不要出席同學會,那樣的場合常會一路從個人的「工作成就」、「伴侶年薪」比到「子女學業就業」,「子女」在應酬場合裡與其說是獨立生命,不如說更是個像「勝利品/成功標配」的存在。
父母無法停止的「比較心」不就跟我們總是會希望自己吃穿用度都比身邊的同儕來的好,可惜殘酷的現實回報我們的,常是無止境的落空以及對自身/孩子的憤怒。
回到這部戲劇的片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核心思想其實希望父母意識到子女不是自己的所有物,而是一個平等的存在,假若為人父母真能持平把孩子當成對等的人看待時,是不是就更能在關係之間留有空間以尊重孩子個體的差異?
茉莉媽媽對著丈夫吼著:「如果你像我一樣放棄一切,你的自由你的工作,你的頭銜你全部的一切?你知道這是什麼感覺嗎?而且我這樣是為了誰?」
筆者並不想否定生養小孩的偉大,一個女人懷胎十月生產,並拼命將子女拉拔長大,需要多大的耐心與放棄多少個人的享受、需求乃至職涯成就,才能換得孩子的平安長大。
但是部分家長常常會在生活挫敗或小孩教養不順時,一時情緒不佳便口不擇言對子女說:我都是因為你(子女)才沒有離婚的,或是像劇裡茉莉媽媽將自己的人生方向都簡單歸因於生養小孩,這樣的言論從筆者的角度看來,就只是父母因現況不滿而找一個理直氣壯的藉口罷了。
打個比方來說,婚姻版的名言:「婚前腦袋進的水,都會變成婚後流的淚」是很多版友用來回應那些婚禮前發現另一半可能疑似媽寶、喝茶或男女關係複雜,不知下一步怎麼做的求助文,但幾乎少有求助者有勇氣對於即將到來的婚禮喊一聲「卡」,反而因為面子或金錢成本等理由,順勢就結了婚。
若這個求助者是你朋友,婚後來找你哭訴自己婚後的種種不幸,你會用怎麼的心態看待她的抱怨?一個人結不結婚、離不離婚或生不生孩子的決定,難道不是在自己多方考量、折衝下,選出來的「最小阻力的路/當下最佳解」?試問沒得選擇,難道不是一種選擇嗎?
就像茉莉媽媽當初可能是基於傳宗接代等理由,放棄對個人成就的追求而選擇生子。刻意簡化個人(利害)的考量而把責任推到一個無力承受/改變結果的孩子身上,說真的,孩子當然也只能憤怒的回:你生我之前有問過我嗎?
題外話:曾經朋友在臉書上發了一則訊息說,他看到選擇不生的夫妻對於自己為什麼不生都想得很清楚,反倒是另一群的夫妻朋友(特別是媽媽),往往在孩子出生後才意識到自己對於生孩子的種種後悔。(延伸閱讀:後悔當媽媽)
我個人對這個訊息的解讀是:在傳統觀念裡「結婚必然得生子」的潛規則下,有勇氣選擇不生的人,必然會在各種場合面臨別人言語或行為挑戰,這樣的夫妻也不得不即早想好回應方式;反觀,照著社會期待一路結婚生子的人,大抵都是等到孩子出生,生活劇變時才不得不重新檢視/思考自己喜不喜歡這樣的轉變,回到本段的開頭,生養小孩本身就是排擠個人物質享受才能成就的大事,於此,對於沒有覺悟的新手父母而言,抱怨及後悔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下一篇,筆者將從關係層次剖析《茉莉的最後的一天》裡夫妻及親子相處,請大家多多指教:)
那天我剛好在在PPT婚姻版的版友回文裡引用自茉莉最後的一天的預告片,裡面主角身著綠衣,一路不斷的滿足父母的期待,日子過的很苦,最終沒等到父母和解而選擇自殺,相似的劇情勾出我很多的記憶,若你也是一路順著父母的期待的乖孩子,現在學歷不錯、工作不錯,別人形容你是人生勝利組。
而你自己可能很偶爾會因為沒有夢想及貧乏情緒感受而小小困擾外,好像沒有什麼不對勁,我強烈建議你去看看這部戲。你也許會從中找到很多被你刻意壓抑到潛意識深處的記憶片段,而回溯的過程可能會讓你出現慌張或想大哭的感受,那就接受他吧!
反正,感受這東西總是要再現,才能夠好好釋放。
本篇的分享將從社會(大環境)的角度,撰寫個人觀影的聯想及隨筆(微雷)
代價一:擺脫不了的身心症
本篇的分享將從社會(大環境)的角度,撰寫個人觀影的聯想及隨筆(微雷)
關於成績:成績好,就人生完美了嗎?
我們的社會對於成績好的人總是給予無上的包容與讚許,但包容的背後其實有它的代價。代價一:擺脫不了的身心症
茉莉身著第一志願的綠衣或許被眾人羨慕,但綠衣之下遮蓋的割腕傷痕,卻隱約透露出因自身背負母親年輕時未完成的「博士夢」,期待伴隨著無以排解的壓力,最終僅能以自殘的方式找尋出口。
一般人或許可以透過叛逆、頂嘴的方式將大人的期待給反向回擲或表達不滿,但這些反擊的行為對於從小習慣服從的乖孩子,幾乎等同是犯下不孝大罪連想都不敢想,更惶論做出來!因此乖孩子對於家長的過高期望,大概只有二條路可以選:
第一條路:逼迫自己再努力看看,安全達標則危機解除。
第二條路:期望落空,故身體頂不住的壓力以身心症的方式呈現,諸如失眠、情緒障礙、過敏等。
所以諸君所見的成績好,背後可是血和淚換來的啊(荼)。
代價二:對未來職業的侷限性。
茉莉:「你覺得為什麼人要念書阿?」
妹妹:「因為考不好會被揍阿
茉莉:「我只是比較膽小,我以為我認真念書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
妹妹:「你想要什麼啊?」
筆者一路走來都是第一志願高中、大學,常常聽見朋友說自己其實不愛XX科,
但是因為成績太好,所以只能選醫科、電機、會計跟法律系,
試問,常態分佈也不可能剛好榜首都是天生愛當醫生/律師的吧?
在我看來,或許這四大類科的分佈,恰恰只是反應出「這一輩」為人父母的期待。
但吊詭的事,父母時代的明星產業,正好會是孩子二十年以後的就業/高薪保證嗎?
舉例來說,台積電工程師目前稱得上是台灣目前最賺錢的行業,
可是後張忠謀時代,加上隨之堀起的AI浪潮,
人工智慧會不會在下一個十年直接取代機台工程師的檢測封裝等例行工作?
試問:若你是這一批聽從父母建議就讀電機系的畢業生,試問十年後你要何去何從?
新創者的天堂-美國矽谷現今也以一種很殘酷又貼切的說法「今天的自己,裁掉明天的自己」來比喻當今市場的快速變化。
看了這些舉例,你還願意繼續相信,活在當下的父母,可以替你選擇十年後的明星產業嗎?
延伸閱讀:李開復談AI人工智慧
關於比較:到底是在看?
茉莉媽媽:「外面多少人在看啊,這個臉我們丟不起」妹妹:「外面誰在看啊?媽,你看到鬼喔!」
如果大家有注意的話,茉莉媽媽每次在要求女兒們在課業付出加倍用心,亦或是在道理上說不過女兒,而只想獲得服從時,都會搬出這句大絕招:「你不要臉我們還要臉欸」「你不想想你爸媽是什麼身份的人,同事會怎麼想」「這個臉我們丟不起」。(變化型絕招:我是為你好、我是你爸你媽、我養你你要聽我、孝順、長大了隨便你之類)
這裡編劇用了一個幽默的方式處理,透過妹妹的反問將了媽媽一軍,對啊!外面是誰在看啊?其實是真的有鬼,而這隻鬼就是媽媽缺乏自我肯定,而引發一連串的比較鬼。
坊間文章及戲劇常半開玩笑勸人長大後最好不要出席同學會,那樣的場合常會一路從個人的「工作成就」、「伴侶年薪」比到「子女學業就業」,「子女」在應酬場合裡與其說是獨立生命,不如說更是個像「勝利品/成功標配」的存在。
父母無法停止的「比較心」不就跟我們總是會希望自己吃穿用度都比身邊的同儕來的好,可惜殘酷的現實回報我們的,常是無止境的落空以及對自身/孩子的憤怒。
回到這部戲劇的片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核心思想其實希望父母意識到子女不是自己的所有物,而是一個平等的存在,假若為人父母真能持平把孩子當成對等的人看待時,是不是就更能在關係之間留有空間以尊重孩子個體的差異?
關於人生選擇:當時是不是怎樣,我人生就不一樣了?
媽媽將自己的人生轉折都歸因於「生孩子」的這個決定。茉莉媽媽對著丈夫吼著:「如果你像我一樣放棄一切,你的自由你的工作,你的頭銜你全部的一切?你知道這是什麼感覺嗎?而且我這樣是為了誰?」
筆者並不想否定生養小孩的偉大,一個女人懷胎十月生產,並拼命將子女拉拔長大,需要多大的耐心與放棄多少個人的享受、需求乃至職涯成就,才能換得孩子的平安長大。
但是部分家長常常會在生活挫敗或小孩教養不順時,一時情緒不佳便口不擇言對子女說:我都是因為你(子女)才沒有離婚的,或是像劇裡茉莉媽媽將自己的人生方向都簡單歸因於生養小孩,這樣的言論從筆者的角度看來,就只是父母因現況不滿而找一個理直氣壯的藉口罷了。
打個比方來說,婚姻版的名言:「婚前腦袋進的水,都會變成婚後流的淚」是很多版友用來回應那些婚禮前發現另一半可能疑似媽寶、喝茶或男女關係複雜,不知下一步怎麼做的求助文,但幾乎少有求助者有勇氣對於即將到來的婚禮喊一聲「卡」,反而因為面子或金錢成本等理由,順勢就結了婚。
若這個求助者是你朋友,婚後來找你哭訴自己婚後的種種不幸,你會用怎麼的心態看待她的抱怨?一個人結不結婚、離不離婚或生不生孩子的決定,難道不是在自己多方考量、折衝下,選出來的「最小阻力的路/當下最佳解」?試問沒得選擇,難道不是一種選擇嗎?
就像茉莉媽媽當初可能是基於傳宗接代等理由,放棄對個人成就的追求而選擇生子。刻意簡化個人(利害)的考量而把責任推到一個無力承受/改變結果的孩子身上,說真的,孩子當然也只能憤怒的回:你生我之前有問過我嗎?
題外話:曾經朋友在臉書上發了一則訊息說,他看到選擇不生的夫妻對於自己為什麼不生都想得很清楚,反倒是另一群的夫妻朋友(特別是媽媽),往往在孩子出生後才意識到自己對於生孩子的種種後悔。(延伸閱讀:後悔當媽媽)
我個人對這個訊息的解讀是:在傳統觀念裡「結婚必然得生子」的潛規則下,有勇氣選擇不生的人,必然會在各種場合面臨別人言語或行為挑戰,這樣的夫妻也不得不即早想好回應方式;反觀,照著社會期待一路結婚生子的人,大抵都是等到孩子出生,生活劇變時才不得不重新檢視/思考自己喜不喜歡這樣的轉變,回到本段的開頭,生養小孩本身就是排擠個人物質享受才能成就的大事,於此,對於沒有覺悟的新手父母而言,抱怨及後悔也是理所當然的結果。
下一篇,筆者將從關係層次剖析《茉莉的最後的一天》裡夫妻及親子相處,請大家多多指教:)
摘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