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tegories

In 社論

【讀書心得】我讀《循環經濟》,看台灣未來定位與機會

前言

《愛麗絲夢遊仙境》裡,英國作家卡羅創造了一段經典的對白。
愛麗絲因好奇,追蹤會說話的兔子誤入奇幻世界,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已接下來該往哪兒走。
愛麗絲問:「這裡是哪裡?」
笑臉貓反問:「你要去哪裡?」
愛麗絲答:「我不知道。」
笑臉貓回:「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那麼你現在在哪裡一點也不重要。」
台灣,經歷多次的歷史更迭,包括國際斷交、政黨輪替及食安風暴等危機,身為島民的我們共同參與她美好的成長與稍嫌停滯的現在,2017年票選出的代表字「茫」-貼切的描繪出面對極端氣候來臨與動盪的兩岸關係,全國民眾對未來的發展的「茫然」。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去(106)6月帶領我們「看見台灣」的齊導離開了,卻也留下許多未完成的夢。
《看見台灣》讓我們看見台灣的美,讓人禁不住讚嘆「福爾摩沙,美麗之島!」,但隨著空拍鏡頭轉換,伴隨著吳念真導演旁白:「我們把美麗的山林變成水泥,一噸一噸的賣給別人,卻把殘破的山川留給下一代。」揭露台灣砂石業者於礦區炸山毀林、工業大廠隨意排放廢水與火力發電發電廠廢氣引發的空汙問題等產業發展引發的環境危害。
齊導當年透過影片向全民以及當政者提問:「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究竟是不是只能是單選題?」、「國土規劃與環境永續的問題如何解決?」「下一步你/我該怎麼走?」
所有關心這片美麗土地的人都在問:台灣的下一步怎麼走?不僅政府想知道哪一款政策能帶領全國突破現狀,且保有我國美麗之島的珍貴;企業想知道如何聚焦產業方向才能再次創造下一個世代的經濟奇蹟,乃至國民則想明白什麼是對自己安居且永續投身的明星產業。
台灣已經站在一個急切需要答案的當口,而總統蔡英文於2016520日就職演說則揭示下一階段台灣發展方向:「我們也不能再像過去,無止盡地揮霍自然資源及國民健康。所以,對各種汙染的控制,我們會嚴格把關,更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對於能源的選擇,我們會以永續的觀念去逐步調整。新政府會嚴肅看待氣候變遷、國土保育、災害防治的相關議題,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也只有一個台灣。」
延續著總統的宣誓,彷彿為了回應接連而來的疑問,由天下雜誌2017年所出版的《循環經濟》,作者循環台灣基金會黃育徵董事長身為領域先趨,早在二0一二年開始思考並倡議這個具突破性概念,將其近年來投入循環經濟的寶貴經驗,一路由提問、典範(區域、國家)到實踐之法提供一完整脈絡索引,有次序的協助讀者梳理像是『什麼是「循環經濟」?』『台灣為什麼需要「循環經濟」?』『為什麼只能是「循環經濟」?』「如何做?怎麼做?」云云。
筆者身為政府幕僚,對於台灣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有義務及責任深入了解,並期許自身能於「關鍵轉折點(turning point)」適時提出可行建議,基於此,於此,我選擇站在作者所勾勒的「巨人的肩膀」試著索引台灣的未來。

專書評價

本書作者於2015年創立「循環台灣基金會」,2016年接手台糖董座,堅守工作崗位之餘,亦全力在台灣推動循環經濟,而2017年由天下文化協助本書的出版,除了做為台灣該領域第一本專書外,作者不吝分享自身多年來對領域的深刻觀察,依序剖析台灣的困境、列舉可能的解法/典範,最後回歸到循環台灣的願景倡儀。
首次閱讀作者於各章節的前言,僅認為只是長者叨叨絮絮的叮嚀,但當筆者開始探問『為什麼台灣下一步只能是「循環經濟」?』重讀各章節前言才恍然大悟,作者原來早將答案「埋梗」其中。此外,本書後記的Q&A裡也將推行循環台灣過程,包括政治、社會、利害關係人等可能情況逐一整理回覆,做為我國兼顧導入概念與經濟思維模型及「接地氣」的領域專書,沒有比本書在撰寫層次設計更能對讀者潛移默化了。
筆者身為協助推動與規劃公共政策的公務員,認為本書唯二美中不足之處為:其一、今循環經濟已於國際遍地開花,本書所收錄的亞洲國家案例僅日本山崎工業區(非國家級策略),並未收錄如新加坡、中國大陸等已有階段成果之國家案例,台灣若能參考文化、氣候背景類似的國家戰略,並預先設想我國企業新商業模式出口策略等,或許能更快速因應隨之而來的循環經濟浪潮。

其二、本書於第五章概略提到歐盟諸國藉由盤點國內資源與經濟活動,實際計算轉型至循環經濟有效貨幣價值,並以此基準做為施政目標訂定及後續評估參考。上述歐盟各國的「政策評估(policy evaluation)」之方法論與轉換建議,包含系統的客觀資料蒐集與分析,合理判斷循環經濟政策投入產出效益影響的過程,其實是我國施政較為缺乏的一角,筆者期待若本書若再版或有續集,作者可多著墨於此,可做為政府未來決策之參考,並得以促進國家整體之發展,

讀後感及結語

本書作者於2015年創立「循環台灣基金會」,2016年接手台糖董座,堅守工作崗位之餘,亦全力在台灣推動循環經濟,而2017年由天下文化協助本書的出版,除了做為台灣該領域第一本專書外,作者不吝分享自身多年來對領域的深刻觀察,依序剖析台灣的困境、列舉可能的解法/典範,最後回歸到循環台灣的願景倡儀。
首次閱讀作者於各章節的前言,僅認為只是長者叨叨絮絮的叮嚀,但當筆者開始探問『為什麼台灣下一步只能是「循環經濟」?』重讀各章節前言才恍然大悟,作者原來早將答案「埋梗」其中。此外,本書後記的Q&A裡也將推行循環台灣過程,包括政治、社會、利害關係人等可能情況逐一整理回覆,做為我國兼顧導入概念與經濟思維模型及「接地氣」的領域專書,沒有比本書在撰寫層次設計更能對讀者潛移默化了。
筆者身為協助推動與規劃公共政策的公務員,認為本書唯二美中不足之處為:其一、今循環經濟已於國際遍地開花,本書所收錄的亞洲國家案例僅日本山崎工業區(非國家級策略),並未收錄如新加坡、中國大陸等已有階段成果之國家案例,台灣若能參考文化、氣候背景類似的國家戰略,並預先設想我國企業新商業模式出口策略等,或許能更快速因應隨之而來的循環經濟浪潮。
其二、本書於第五章概略提到歐盟諸國藉由盤點國內資源與經濟活動,實際計算轉型至循環經濟有效貨幣價值,並以此基準做為施政目標訂定及後續評估參考。上述歐盟各國的「政策評估(policy evaluation)」之方法論與轉換建議,包含系統的客觀資料蒐集與分析,合理判斷循環經濟政策投入à產出à效益à影響的過程,其實是我國施政較為缺乏的一角,筆者期待若本書若再版或有續集,作者可多著墨於此,可做為政府未來決策之參考,並得以促進國家整體之發展,
歷年來由政府主導、民間響應的產業轉型政策,像是5060年代石化工業,乃至70年代後的資訊科技(IT)產業,當局者無不以國家GDP之成長為首要考量,轉型的成功也促成台灣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蹟,大大提升全民生活水平。
然而,當執政者竭力推崇GDP至上的價值觀,貫徹從原料到產品,最終通通為垃圾的「線型經濟」概念,社會和自然也持續付出應有的代價,或許這是資源稀缺的台灣因忙著顧肚子而無暇兼顧環境永續的必要之惡吧!
齊導透過鏡頭紀錄的那些台灣一次又一次天災人禍的創傷經驗,難道不是大地透過極端的方式迫使我們停下來反思:「以經濟發展為主的施政思維,真的有讓我們生活的更好更幸福嗎?」
曾經作者的舊識在看完書後問他,到底循環經濟是哪裡吸引他?為何傾全力要在台灣推動呢?作者回答道:「它吸引我的,不在於背後是否隱藏著解決眼前困境的『答案』,而是它讓我看見解決困境的可能性(Possibility)和想像空間(Imagination)。」
歐洲做為工業革命的發軔地,或許早以預見線性經濟推到極致的困境,因此優先開啟循環經濟的轉型歷程。對照台灣近年因政治分歧、經濟轉型的迫切、企業競爭力衰退及社會氛圍躁動等因素,急需要一個新契機重新自我檢視並找回定位,而蔡政府甫上台即宣誓在台推動「循環經濟」,除因應國際趨勢外,其背後的意涵亦是提供嶄新視野與機會,讓根深蒂固的線性產業思維得以重新歸零再出發,因地制宜發展專屬我國商業模式及社會系統,最終能在20年後留給下一代子女一個「零廢棄、零汙染」的循環台灣。願天佑台灣!

備註:《循環經濟》書籍傳送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2108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