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鬧的孩子無奈的大人
昨日搭乘普悠瑪號北返,因當日南北奔波想藉著車程補眠,入座後打算好好休息的前一刻,耳邊一個輕亮小男孩聲音劃過略顯安靜的車廂「媽媽,這班車是到台北的嗎?」,而年紀與我相仿的媽媽無聲點點頭,不經意的繼續張羅著便當,並塞給兒子看似麵包的點心,我估計孩子有東西吃會安靜點,但孩子總是不如大人的預期「媽媽,怎麼這麼久還沒到台北?」「媽媽,我手上車車掉了!」「這個是什麼?外面好漂亮喔!媽媽…媽媽……。」兒子每幾分鐘就換個方式要媽媽注意他,來來回回持續快1個多小時,偏偏媽媽只是選擇忽略,煩的受不了時便刻意壓低聲音略帶不悅的要求兒子不要吵,最後大絕招是拿起兒子的小包包威脅著要帶他下車別回家了,然而,一如我所預期小男孩沒有同意反而直接吵鬧大哭。何謂夠好的照顧者
「全車都在側目的情況下,如果我是那位媽媽,該怎麼應對兒子?」「坊間教養書說要溫柔堅定的拒絕孩子的哭鬧,什麼叫溫柔又堅定?」「這些好難啊,可能做不到的我仍算是個夠好的媽媽嗎?」那些隨之牽動的(無謂)想像與更多的惶恐,而 《懶得教,這麼辦》就像即時雨般安定我焦慮的心。HAPPY MOTHER,HAPPY CHILDREN 先有快樂的媽媽,才有開心的孩子
《懶得教,這麼辦》這本書與其說是教養書,不如說是作者從工程背景下,近8年來對於父親角色(do/not do)一路反思與非傳統的教育工作者/惜惜極端教育實驗運動的大型紀錄。作者坦言當初開始嘗試各種「懶得教」的可能性,也是因為孩子的出生後自然而然的決定,也因為這樣的教養決定,一路走來實作過程遭遇種種兩難,作者才能如實又不失真誠的坦言在「要不要讓小孩如何」的問題上,很多時候並非「該不該」的問題,而是「我能說服我自己,去做(或不做)多少該做的事情」,舉例來說多數的父母都明白用手機/平板來充當「3C保姆」對小孩的發育有害,是不應該做的,但是如果今天你已經上班到沒有「餘力」來陪伴小孩,比起陪他玩耍,你可能更渴望有自己獨處的時間與空間,這時候你能說服自己在選的天秤上,試著加上一些砝碼,來說服自己投入時間與精力,交換孩子發展機會與空間嗎?懶得教也可以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位年輕媽媽,其實觀察她歷次與孩子互動裡,略略聽見她帶著疲倦哭腔跟孩子說:「你能不能不小聲點,大家都在休息,你這樣會吵到其他人!」然而,3歲小男孩一則無法同理其他乘客有安靜的需求,二則不明白媽媽怎麼了(或許是疲倦),這可能不是他這個年紀所能理解關於大人的狀態,對應的反而是他只能用更頻繁問句,來吸引並換取主要照顧者注意,這個教養互動雖無法僅以對錯視之,但單就情境與當事者的狀態綜合看起來,也只是媽媽沒有餘裕回應孩子,而先選擇安頓自己罷了(安靜的休息)。華人社會常言道「為母則強」「養不教,父之過」意謂著升格為父母的我們,其實是沒有資格喊累,且教養的成敗也直接代表父母是否盡職,然則教養現場裡的每個事件真的能以「二分法」能簡單劃分嗎?我們拼命當個好父母,孩子就一定是好孩子嗎?本書透過作者篇篇生動的故事與案例,讓閱讀者更能同理給予孩子空間去長大去練習,原來是多麼耗費陪伴者的心神與時間。也許正是因為作者這樣一路與兒子交手過程反思與自我接納,讓這本書與其他「類權威」的教養書多了份包容,不是一味的跟你說「應該如何如何」,反而是陪著照顧者思考「為什麼不能如何」「還有其他的選擇嗎?」諸如此類的對話,而這種試著增加教養選項的歷程,才真正的能讓父母長出自己的力量與餘裕。套句作者在書中所說:我的孩子不這樣那樣也是平安長大,也很正常健康,或許本書正是我們這些即將/已深陷教養資訊過載而感到茫然的父母們一盞小小的溫暖的燈吧!
願教養的路上,我們都好。
本書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8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