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tegories

In 心理學 長久關係

【書評】她的名字是_趙南柱著

沿續上篇趙南柱女士所著《82年生的金智英》的心得(由此去)
這篇是同作者最近在台灣翻譯出版的新書《她的名字 是》
-------
從她人的故事,找到自己的名字。──蔡宜文/作家(摘自本書推薦序)
-------
那天娘家的賴群組裡娘家媽媽傳來一則訊息:
「姑姑問你母親節那週能不能一起來幫奶奶慶生兼過母親節」
當時我呆呆的看著這串訊息想了很久,中間心底閃過歉疚感、擔心還有更多無法說出口的焦慮。最後,我回覆:「那天已經約好要幫婆婆慶祝,無法回去鄉下,不好意思」
娘家媽媽一樣已讀很久才回道:「我知道了。」

嫁人後,我的母親節變成要過二次,但我身邊有關的人們都有私底下共同默契,那就是(女方)娘家媽媽無法在真正的母親節慶祝,替代方式會折衷提前一週或幾天慶祝,細究理卻是因為五月第二週的星期日,理所當然要先以「夫家」的母親/婆婆優先安排。

我不知道多少人能夠看懂我的糾結,甚至認為這點事情小到不值得一提,但它卻又在不經意讓我感到哪裡不對勁,或許是想透過閱讀抒發或同理這種屬於媳婦、女兒交錯矛盾的心情點滴,所以當我一看到寫活《82年生的金智英》趙南柱老師的新書《她的名字是》,便馬上入手,趁著連假一篇接著一篇讀下去。

本書延續作者一貫寫實筆觸,紀錄著每位來到她面前說著的那一個又一個不同年齡女性故事,每一篇由「她」的故事切入,以第一人稱的敘述,好像在聽這個朋友/鄰居的煩惱,也不自覺陪著「她」一同經歷那些職場學校、原生家庭或新家庭的人際困擾,感受她的感受,苦惱於她的苦惱,其中讓我特別有感觸的是同一家庭的日記三部曲,記錄著姐姐的離婚、妹妹的結婚,還有一路看著姐妹完成與結束人生大事媽媽的心情轉折。

離婚日記〉-姐姐
準備結婚的妹妹詢問我:「結婚是什麼樣子?還可以嗎?」

我試圖回想和丈夫的幸福時光,意外地只記得幾個畫面。
「結婚吧!會有更多好事。不過結婚以後,不要當別人的妻子、別人的媳婦、別人的媽媽,就做妳自己。」

這些都不容易,但我說不出口。就這樣,我進行我的離婚程序,而妹妹則籌備結婚,我和妹妹的事都順利結束了。然而,我知道這不是結束。故事從現在再次開始。

結婚日記〉-妹妹
妹「我一定要穿那件禮服,還有你最好知道,我並不是討厭金色窗簾。我以後也會這樣說出來,會明確地說我討厭什麼、我不想做什麼,而且不是因為別的原因 ,單純就是因為我不想打電話、不想做菜、不想洗碗。」

妹夫「我知道了,妳完全是正確的。」

準備結婚時,我常想起 姊姊的話。我不要當別人的妻子,別人的媳婦,別人的媽媽,我要作為我自己而活。

媽媽日記
聽到大女兒準備離婚,丈夫對著妻子發脾氣說:「妳怎麼把女兒養成這樣?女孩子家的,還不懂得收斂一點,大家都自以為了不起。難道妳不擔心靜恩嗎?女人一個人住會怎麼樣,妳到底知不知道啊?」

丈夫真的以為我不擔心靜恩嗎?真的以為我不曉得女人獨自生活是怎麼回事嗎?他以為我覺得一名女子和家人同住,生活會過得比較好嗎?

我什麼都不能做。長大成人的女兒不再跟我說好累喔,幫我,也不叫我安慰她們、分勞解憂。就這樣,靜恩離婚了,靜亞結婚了。
----

這三段短文對照心理學家族治療學派的理論:家庭是一個獨立系統,成員們的故事將彼此牽引影響,系統中的錯位、挫折(如身心疾患),甚至是轉化,都可能是透過單一細微的事件所引發。例如,「活了一輩子,從來沒在餐廳裡一個人吃過飯,我要從現在開始這樣做。明天,我要獨自去看電影,週末時,獨自在漢江畔散步。摘自媽媽日記〉

靜恩和靜亞的媽媽,年輕時便因著結姻生子與跟家人生活著,渡過漫的複數人生,卻在經歷二位女兒在單身與人妻身份互換後,為了「自己」做了人生的新決定,便是「明天,我要獨自去……。」

姐姐靜恩站在看似婚姻失敗的前輩及愛護家人的立場,淡淡說道:「結婚吧!會有更多好事。不過結婚以後,不要當別人的妻子、別人的媳婦、別人的媽媽,就做妳自己。」溫柔安撫著因婚前不安的妹妹靜亞。

而妹妹靜亞在一連串的婚姻事件中,最終鼓起勇氣告訴未婚夫自己會做任何她想做的事情,因為不要當別人的妻子,別人的媳婦,別人的媽媽,她要作為她自己而活。或許,家人總是在不經意間讓我們感覺受傷,但他們仍在在不同的地方影響著我們,以他們的方式。

回到文章一開頭,若你問我在第二次看完這本書的現在,是否仍對婚後母親節的安排而感到糾結?我想說的是,糾結大概是每個女人生活中的必然,但感謝有人持續透過紙筆、口語替我們紀錄著一頁頁看似稀鬆平常的故事,才讓我們能在字裡行間因被理解而釋放。


------------
博客來買書(由此去);
韓版的書籍頁(彩頁設計的很美):http://www.yes24.com/Product/goods/60784516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