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都不幫哥哥介紹對象,妳是想老了之後照顧他嗎?」
「為什麼照顧哥哥變成是我的事情?他應該要自己想辦法吧!而且我以後也會有自己的家庭小孩啊!」
「因為你們是兄妹,你不照顧他誰照顧啊!」
我家有三個小孩,而身為老二的我,出社會(尤其是快結婚前)便常與重男親女的母親上演類似對話,最後話題總是結束在媽媽罵我自私,而我賭氣不爽的惡性循環。但往往在憤怒褪去時,我心底會升起一絲恐慌感,假如我真的要照顧單身終老的哥哥,到那時我該怎麼辦?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因為光把手足當做累贅這個念頭,本身就夠令人感到罪惡,我想我也還沒準備好面對,所以能逃避多久就逃吧!
然而矛盾在於,個人未解決的事務,常在日常生活變成一個勾子,鉤住所有可能的線索,直到你願意面對。閱讀並與各位分享《手足風險》這本書的心得,或許正是我敢於自我面對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吧。
你敢承認自己的手足是風險嗎?
作者在本書開頭便透過一連串貌似尖銳的提問,像是「照顧父母是一門不容易的人生功課。然而,當我們慢慢變老,人生卻有另一門「照顧兄弟姐妹」的課,試問,我們該如何面對?」「對你來說,手足是風險,還是資產?」試圖讓讀者意識當代日本社會中,除了親子照護外,自己還可能面對一種稱為「手足風險」潛在危機。手足,除了法律定義外,其實是一種難以言喻「不可思議的存在」ー彼此間若離若離,彷彿有某種牢不可破的羈絆,但似乎又沒有。理想的情況若手足每個人本身是獨立的個體,往往能在緊要關頭,如突發家庭意外中發揮互相扶持的優點,進而建構出有別於親子或夫妻的互補的關係。然而,現實的家庭往往在「手足差距」的情況下,像是個人所得、健康狀況等身分及生活方式差異,讓其中一方覺得另一方是「風險」,生成這類不同於親子間世代差距,同世代的「手足差距」近而演變到「手足風險」,究其生成背景,包含個人際遇、父母教養方式(偏心與否),乃至於社會普遍倡導的「家庭至上主義」等等成因錯綜複雜,但作者透過條理分明分析並佐以工作實務案例逐一梳理。
本文列舉部分值得討論本書解釋「手足風險」生成的原因及作者建議的解決方法。
講得白話一點,因為日本社會凡事以家庭主義為前提,對於個人生老病死社的會福利整體只要準備一部分就夠了,在政府認為我們「還沒到走投無路前,基本上要自己搞定」前是不會出手幫忙,這也就是造成近年來日本或台灣社會愈來愈多長照殺人與人倫悲劇根本原因。本書作者也在書的結尾倡議理解手足風險的讀者,能夠根據自己與手足相處等私人經驗出發,發揮個人想像力,提出針對公部門或社會有哪些架構等「社會構想」,共同讓整體社會共好。
若你正在為父母照護或手足之情而感到煩惱,強烈建議你能閱讀這本書,相信你一定能在書中這些平易近人的故事,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祝好。
家庭層次的成因與解方:
- 手足間無形的力量平衡:現代社會的手足年輕時各自忙著成家立業,形成手足「空窗期」,彼此保持若及若離的關係,一但到了要照護父母時,會展現「手足間無形的力量平衡」像是先嫁先贏,單身女子理所當然要照顧父母?最後離家就有責任照顧爸媽?曖昧的權力角力情境。
- 長子文化的式微:生活水準或生活型態原本就有差距的兄弟姐妹間,難免會覺得「為什麼我得幫其他兄弟姐妹」 ,這是因為手足的關係本就沒有規範性或強制性。日本過去雖有以長子為主軸的家庭制度,但這種排序明顯的文化已逐漸式微。兄弟姐妹要為對方做到什麼程序才算是「盡到手足的責任」?
- 無所不在的不公平感1ー不背負父母和家庭責任的手足較輕鬆:作者指出,兄弟姐妹關係失衡的元兇之一,便是「長子規範不明確」。「身為長子」常成為藉口,被迫負起照顧父母,也有一些「長子 /長女」自認為「畢竟我是哥哥/姐姐」而自我束縛,又或者以長子擁有繼承權,取得資產等。因為現代規範的不明確,大家都圖方便,而依自己的意思任意解讀,最終讓現代手足的不公平特別顯著
- 無所不在的不公平感2-從小受到的差別待遇至今歷歷在目:關於偏心的研究指出親子間的認知差異,社會學家吉兒.蘇特(Jaclynn Jill Suitor)主要研究高齡母親與中年子女的關係。她的研究指出,子女雖會察覺到「父母偏心於某個兄弟姐妹」,可是他們其實不知道是哪個手足最受寵。父母對子女的偏愛,不僅代表情感的偏好,還含有另一項意義,那就是「將來要讓誰來照顧自己」。若將希望子女照顧自己的心情稱為照顧期待,那這個回應照顧期待的人選,一般說法「性別」、「排行」都有影響但非主因,還有一派說法是父母的照顧期待會表現在對子女的援助上。然而經過實驗研究後,(很意外發現)母親對子女的資助和對他們的照顧期待毫無關係,對於最想依賴的子女,不一定在他身上砸最多錢。而在子女看來不公平的照顧期待,根據作者先前的研究,父母的照顧期待容易指向「被拖累也無所謂的小孩」,進一步分析母親為何不讓菁英的孩子負起照顧責任呢?作者在書中解釋或許是出於不讓「完美的傑作」捲入麻煩,總結以上的內容,父母起先將「差距」帶入手足之中,不只造成兄弟鬩牆等「人際關係的麻煩」,還可能導致手足社會經濟層面的差距,然而一肩扛下所有問題最終如果依賴的骨牌倒下導致家庭瓦解。
- (解方)想要消除不安,現在能做什麼?
若讀長想儘早排除「風險」,並將手足轉換為「資產』,作者建議可從下面四個階段依序做起:
- 認清風險是什麼,該擔心的又是什麼,並設法了解法定義務及公共支援
- 父母健在時重新串聯起手足關係
- 找一個最合適的「第三方」居中協調
- 眼光放遠,長時間慢慢培養手足關係
社會層次成因與解方
若讀者僅看家庭層次手足差距的成因,往往會落入一味指責父母是這一連串悲劇的元凶,而這樣的結論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那是因為一旦將父母手足照護問題擴大到社會層面來看,為何「養兒防老」概念在華人社會仍普遍傳頌,究其根本還是緣自於社會無法消弭大家對照護的隱憂,並過度期待靠家庭來解決老年與貧窮的問題,才導致所有的困難被限縮在家庭這個框架中,最終導致骨肉相殘的困境,爾後整個家庭因而瓦解。講得白話一點,因為日本社會凡事以家庭主義為前提,對於個人生老病死社的會福利整體只要準備一部分就夠了,在政府認為我們「還沒到走投無路前,基本上要自己搞定」前是不會出手幫忙,這也就是造成近年來日本或台灣社會愈來愈多長照殺人與人倫悲劇根本原因。本書作者也在書的結尾倡議理解手足風險的讀者,能夠根據自己與手足相處等私人經驗出發,發揮個人想像力,提出針對公部門或社會有哪些架構等「社會構想」,共同讓整體社會共好。
結語
本書於2015年日本初版,當時作者預測未來5-10年內手足間可能面臨緊張關係(台灣一般認為晚日本5-10年)並衷心期待藉由本書的出版,讓民眾警醒手足風險的存在、成因,進而試圖結合家庭與社會力量,共同化解這些由「少子化」、「長照不足」衍生的問題等,並讓手足彼此能在緊急時刻互相扶持,終使「後手足關係」成為彼此重要的心靈資產。若你正在為父母照護或手足之情而感到煩惱,強烈建議你能閱讀這本書,相信你一定能在書中這些平易近人的故事,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