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tegories

In 心理學 長久關係 課程心得 學習

【課程心得】大人學依靠:幫你克服不安全感成為穩定伴侶的心理練習

Photo by Thomas Curryer on Unsplash
要瞭解動物怎麼生活,就要去叢林,而非動物園。-摘自《小數據獵人》

童話故事裡王子公主結婚之後,就真的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嗎?
答案是:事情不是如同「憨人」所想的那樣,真正的現實考驗才正要開始!

鄧惠文醫師課程上曾提及:很多曾經使我倆相愛的理由,最終變成我恨你的源頭。
延伸到白型人(迴避依附)與紅型人(焦慮依附)的長久關係裡面
變成很常見的衝突,例如:
當我只是希望你透過抱抱來安慰我時,結果你回應我的卻是滿滿的說教。
我珍惜二人共處的時光,而你卻寧願一個人靜靜的看書。

曾經你的熱情溫柔,變成我不得不回應的壓力來源。
曾經我的冷靜自持,變成你口中的不近人情、孤僻。

當初決定一起走下去的我們 ,到底怎麼了?

當初吸引我報名這堂課的理由除了很喜歡許皓宜諮商師外,還有這堂課文案上給予我「依附關係其實是有解法」的期待,於是,我與另一半便共同報名了。

透過課程對於不同類型間一來一往的激辯,
我彷彿也看見當初自己與伴侶之間的點點滴滴

認識或有看我BLOG的朋友應該知道,我已經接觸心理學有二年多。
這門課對我的影響,幾乎是改變我看世界的目光,從汲汲營營看向他人,逐漸去理解並接納「自己」是怎麼的人。

身為一個白型人(迴避依附者),我很小就知道我其實很內向(不容易適應陌人族群、討厭人多的地方、很愛閱讀、獨處),但我的成長環境(家裡做小生意)跟台灣的社交文化其實是不鼓勵這樣的性格,於是漸漸的那些安靜內向的一面被活潑的舉止取代,而我就開始長得不像本來的我。

後來,我遇見我的伴侶,典型的紅型人-焦慮依附者

當你選擇一個人之後,你就是等於選擇了一組獨一無二的問題待解。
至於會解多久或能怎麼解就看你對自己的功課走的多久與多深。

我很喜歡課程由依附關係去切入,透過心理學的依附人格測驗,將同學進行分類
各類型的數量比例也似乎大致符合研究結果,白型人最少,反倒是綠型人(安全依附)佔最大宗。

不同族群間的在相同的情境裡對話與核對,大抵上療癒了參與課程的我。
後續透過情緒陰影的牌卡開始找尋符合自己人生的關鍵字,並對應的是畫下/書寫自己的生命歷程的練習,對我而言,這段練習因為涉及記憶回溯,其實空白處或許比記得的部分更值得深深去探索,可惜的是,那天時間上並不允許,只能綜合幾個自己已知的特質去參與。

皓宜老師很擅長以故事概念解釋概念:
從痛哭的太太不理解先生為何不能選擇安慰自己而寧可去洗衣服,讓我們看見家庭教育對我們的情感表達的影響。

從老師自己的生命故事裡講述依附關係轉化歷程,做對了什麼及做錯了什麼。
還有不同類型的人特質、情緒行為背後的意涵,還有伴侶絕對可以做及絕對不能做的事。


也許有人會疑惑為何要花這麼多的時間自我覺察、也鼓勵伴侶間一起上課

舉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對於白型人來說依賴他人本身就是極度困難的事情,尤其是建立關係後的經營常常需要大量溝通、情緒表達及展現脆弱,如果用比喻的話,就是從獨舞走向共舞的超大挑戰。而這種親密關係的相處限制,透過心理學的課程,你能很快的讓這樣的無意識特質轉變到意識層面,並同樣讓另一半明白,對於關係經營會省去很多互相碰撞跟磨合的鬼打牆。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知道依附類型又如何?有辦法轉變嗎?
皓宜老師舉自己一路因著婚姻關係的修練由焦慮依附,慢慢轉變成逃避,最後趨向安全依附的歷程,實地現身說法這是有可能的(而我上另一門課程-社會心理學的諮商師也同樣分享類似的研究結果)。

老師也鼓勵我們伴侶間如果可以的話試試以下的作法,像是「定期對視」、「母嬰式抱抱,心理會慢慢長大」等都能進一步培養關係的深度,強化彼此的安全感,重新在成人階段長成新的安全依附關係。


最後引述一段課堂引述的老夫老妻的對話做為本文的結尾。
「你怎麼受的了我?」
「我是受不了你啊」
「但因為你的善良別人不知道,但是我知道。」 情感總是在「你懂我,我懂妳」間反覆累積著,寫成了愛,祝好。
---------
如果你想讀更多:

【依附關係】

你是愛情躲貓貓裡的大貓咪還是小老鼠

【焦逃配相處建議】我在關係裡就是不安,可是另一半就是不懂我,怎麼辦?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