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tegories

In 人生攻略 工作 讀書心得

【工作攻略】3招教你如何打造優質「職場人設」,今天起不再抱怨職場沒人看見

「盡力」這種說法僅在學校有用,在職場上永遠只看「結果」。-摘自韓劇《未生》
----
為了因應疫情升溫,許多企業不得不調整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諸如納入遠距工作、在家上班、彈性通勤及虛擬團隊等數位轉型措施。這些異動表面上僅是工時與上班地點調整,但在我與近期工作異動親友談及此事時,我們都隱約感覺到某些並未被言明的工作潛規則衍生而出,像是「出席時間怎麼計算?(工時)」、「我們是責任制嗎?(責任歸屬)」、「主管希望我怎麼回報進度、會不會影響我的考績呢?(績效評核)」。換言之,越是急迫的變革,往往缺少時間釐清那些灰色地帶,這樣持續曖昧的工作狀態,將帶給職場工作者許多困擾,也容易徒增公司額外溝通成本。

本篇文章我將綜合個人經驗與近期閱讀天下出版的好書《我只想好好上班!》,就遠距工作者及職場新人該如何正確看待「工作時間的潛規則」提出一些思考原則及具體建議。


進入正題前,我想先分享自己念碩士班的一段往事。

十幾年前,當我還就讀生物科系碩士班研究所時,實驗室常需要每三小時採集植物樣本並且即時分析,因此我與實驗室的夥伴常需要沒日沒夜待在學校等著定時採樣。簡單一句話總結研究生的實驗同生活就是「沒有上下班,純粹責任制」。

或許是因為這樣「混亂」的工作型態,讓包含我在內的研究生,習慣以直覺「自主」安排當日於實驗室出勤時間,舉例來說,如果前一天收集樣本到半夜,隔天就自動在下午到實驗室工作;或是平時一大早出現在實驗室,趁等待實驗的空檔就逕自去處理私事,等到收集資料時再回到辦公區,等諸如此類的作息。想當然爾,身為指導教授必然難以掌握學生行蹤及工作進度。然而,這種隨性又太平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很久,某天,我就被指導教授用隱晦的方式提醒難以控制我的出勤狀況,也「似乎」連帶影響到論文進度,如果不調整可能無法順利畢業云云。說實話,當下聽到教授這段話的我,內心滿腹委曲,除了不解為何特別針對我(後來才知道大家也都被私下提醒),還有一種我都有認真做事啊,你還不了解我嗎?而且你沒看到我的努力,不等於我沒做好做滿。

正當我想嘴回去,有位亟具智慧的博士後學長將我拉離辦公室並提點我說:「學妹,不論是現在還是以後出社會,記住,別人對你的看法才是真的,尤其以第一印象最為強烈,不管有沒有教授/主管無時無刻盯著你,結論都一樣」當時,身為實驗室老司機學長笑著跟我分享他當時應對自己指導教授的辦法,他的教授是個會將「出席率」等同於下屬「積極度」與「能力」的主管,所以常刻意趁著深夜走過系館,觀察自己實驗室學生是否還在辦公室做事,進而反推這個學生的投入程度,並做為口頭獎懲依據,長久下來整個實驗室哀聲連連,但學長也不是省油的燈,他跟同儕花了一段時間想出的反制的作法是:善用檯燈,人準時下班但留著一盞不熄的檯燈(笑)。而不得休息的困擾,也因著這樣的小心機達成指導教授開心、學長們順心的雙贏。

小心!上班時間的潛規則

回到這篇文章主題「上班時間的潛規則」,想跟所有職場工作者分享一個重要卻很少被提及的概念:「職場上,別人對你的看法就是事實。」而身為一位專業職場工作者的首要責任就是主動管理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期待)。

最近正好入手這本《我只想好好上班!》,作者雅莉珊卓.賴維特做為一備受信任的資深職涯顧問,長年替Canon、德勤等等財星500大企業提供諮詢,在這本書裡她反思自己從剛畢業的職場小白,一路按著職涯進程,從找工作、上班、晉升到轉職,列出各階段該有的準備(包含實際應對心態及技巧)。其中我最有感的段落便是她談到「上班時間的潛規則」。

賴維特在此章節就「上班時間的潛規則」給予建議列舉如下:
  1. 新工作的第一個月,一定要表現優異,像午休外出,千萬不要超過午休時間才進辦公室;新公司打好根基前,絕對別在午休時間上健身房運動。
  2. 注意部門同事下班時間,挑個中間值,不要最早,也不要最晚下班,最晚下班代表你日後會願意加班到很晚。
  3. 遠距工作及即時通訊普及時代,請依公司規定上下班;實施彈性工時,千萬不要占公司便宜,不管是在家還是辦公室,上班時間請忙於公事,也就是說,不要同時打開跟工作無關的視窗等。(重點在於,就算你是優秀多工工作者,可以同時處理很多事,但負責監督你的主管往往不清楚你這項長才)。
聰明的讀者有發現一個事實嗎?以上賴維特提出的工作的建議,背後都基於同個鐵則:用盡一切手法營造出優質職場人物設定,因為「職場上,別人對你的看法就是事實。」真實的你或許表現優異,能在主管看不見的地方付出200%的努力,甚至不經意為公司帶來超高績效等,但(豬頭?)的主管往往不能「 眼見為明」。以我的文章開頭那位老司機學長的案例來說,當時博士後學長手上不僅同時有數個研究計畫要執行,工作之餘也需要負責督導學弟妹實驗進度並適時給予指導,他泰半時間都在實驗室度過。可是,博士後學長在忙碌日程外,仍有社交及適度休息的需求得被滿足。面對指導教授不當期待學生需要24小時待機工作,理想作法是第一時間與教授爭辯「個人績效不等於工作時間」;或是退一步盡可能勉強自己24小時守在座位讓主管看見。但是,學長卻選擇善用一些小技巧(在個人座位佈置一盞不滅的明燈),主動創造並管理教授對自己出勤看法。而這樣看似取巧的安排終能間接創造職場與個人雙贏。

或許,有些朋友不太滿意這種看似騙人的作法,但我想邀請大家反思自己為何對於「政治正確」、「公平正義」及「符合道德」的工作手法如些堅持。是不是自己曾經拼命循正道努力但效果不佳、或曾被別人取巧手法傷害過之類,所以連帶看不慣那些善用資源槓桿以爭取最大利益的同事呢?這些潛藏在情緒波動後面的價值觀,其實都值得我們花時間好好思考,或許能為長遠的職涯帶來不同的契機。

新人更該把握蜜月期,主動營造高效職場人設

另外,基於形象塑造原則強調慎始,也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我也想就「職場新人該如何主動創造並管理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件事提供幾個看法,這些建議亦收錄在《我只想好好上班!》一書相關內容裡,同時舉我個人職場經歷互相印證。

三年前,當時我剛到現在的公司上班(這是我轉職的第三個單位),也就是說若以出社會的工作資歷評斷我是職場老鳥,但對新公司我卻還是個搞不清楚規則的菜鳥,正因為這樣青黃不接的職場身份及老抓不到工作分寸的感覺,讓我在前幾個月每個上班日都充滿焦慮。

一般來說,到職前幾個月新單位主管通常會透過行政庶務的辦理情形觀察員工可用性,並依據成效逐步交付完整專案任務給新員工參與,換言之,當時身為菜鳥的我每天都要裝忙,多數時間都花在像常規資料彙整、核銷單據整理及協助會議召開等行政作業。相信做過上述這些事的朋友就知道,這些事情容易瑣碎卻極耗意志力,做久了容易因缺乏工作成就感而疲乏,正當我因此心態不平衡,找前同事狂發牢騷時,恰巧一位前職場大前輩獲知便提醒我一個時刻受用的重要心態:「剛到任的這段看似無所事事的時光其實特別寶貴,因為你有大把時間可以抬頭仔細觀察公司想往哪邊發展、主管同事都在做什麼及不做什麼,還有抽空翻翻那些已經成案的歷史資料,很多潛規則都在其中。

我只想好好上班!》作者在書裡建議職場新人(不論應聘職務多高級與重要),都應該在到職前三個月內把自己當成行政助理,而這是每個職場轉換必經的儀式。當你能將這些公司人人都會做的行政作業、電子郵件及報表處理得心應手時,你會感謝這些無趣工作讓你了解公司的運作規則、並同時學到相關產業知識與經驗,以便自己上手後提供更大貢獻。假若,當你已經是某個公司的中高階員工,卻還有人請你支援的行政工作,面帶微笑去做吧,其中所累積的無形互助人脈資產,總能在某日派上用場。

此外,對於這段新人期間被指派參與同事負責的專案,多聽、多問團隊成員意見,而不提出自己的做法,尤其忌諱不知輕重大放厥詞:「在我以前公司,我們都是這樣做的」,我曾經聽過其他同事私下嗆這些搞不清楚狀況的「小白目菜鳥」:前東家這麼棒,你應該回去才對啊,待在這邊幹麻?我相信聰明如你,應該不想因為幾句閒話,就讓自己陷入裡外不是人的窘境吧。

總歸一句話,身為職場新人該做的就是「先觀察,再表現」,蜜月期所擁有的空閒時間是專屬於新人的珍貴資產,我們能用這段時光多參與各種專案、多看一些資料(產業發展資訊、人資發佈材料等)。透過分享想法和提出問題,讓主管知道你已經學到什麼,並認為你已做好準備,也樂於接受挑戰,這時相信你已經在工作上建立絕佳的風評。

優質職場人設助你職涯更久更穩

回到文章開頭「(職場)別人對你的看法就是事實」,管理他人對工作場域自己的看法,就好比社群時代裡,越是走得長久且能穩定變現的網紅、意見領袖(KOL),共同的特點便是擅長經營一個「專屬自己」且「符合市場(粉絲)需求」的獨特人物設定(簡稱人設/IP)。

你想在職涯走的長長久久嗎,或許你該花時間思考專屬自己的職場人設為何,是溫暖積極?還是專業但不假辭色、抑或是親切卻又不好惹?相信你心裡一定會浮現可供學習的成功典範,總之,試著打造個人超級職場IP,並且在未來的日子中努力設定塑造並維持它,它將幫助你職涯走得更久更穩。相信我,別人怎麼看我們的,絕對都是我們教的。祝好。

---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Qd4ONb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