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tegories

In 心理學 自我覺察 讀書心得

【好書推薦】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



「刺激與回應之間有空間,空間裡是我們選擇回應方式的權力,回應方式裡有我們的成長和自由」---摘自《活出意義來》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讓我生平第一次經歷那種,一邊閱讀一邊惋惜,並擔心著:「啊!又少一章了,萬一讀完我該怎麼辦?」既想知道結局,卻又捨不得它完結的書。

作者無疑是一個優秀的說故事大師,文筆幽默又流暢,而這樣的文筆也感謝優秀譯者保留下來,並且呈現到我們這些有幸開卷的讀者面前。

雖然這本書內容簡單一句話貫串:就是作者(執業諮商師)與她的心理師的對話紀錄,但我讀起來就彷彿在作者帶領下看了一場超好看的好萊鎢劇情片,經由作者蘿蕊・葛利布的第一人稱口吻去認識她生活裡的重要他人,包括她的諮商師(沒錯,諮商師自己的諮商師)、她的個案/病人(包括傲嬌的約翰、垂死的茉莉、得開啟新人生的麗塔,還有總是浮誇對諮商師說「你一定會宰了我」的夏綠蒂)還有作者最愛的家人(年邁爸爸、最愛的兒子及無緣的前男友),以及一連串與夢想及工作的思辨。


這一切的故事的起頭是在作者/蘿蕊・葛利布經歷中年失戀,引發一連串的身心崩潰後,因為太痛苦所以決定私下找諮商師溫德爾(化名)聊聊,雖然初始諮商目標是作者是希望找回往昔平靜小日子,但是隨著次數增加與更加深入覺察後,發現問題根本不是「失戀」,反而是背後的控制感喪失及生活挫敗,進一步深挖後,作者才理解原來自己長年懊悔於曾經拒絕的「好機會-出書邀請」,及那截自完稿前都找不到原因的莫名病痛所帶來的陰影。

正如作者書中所說的,諮商的歷程及挑戰在於:諮商師常以為陪著個案處理的,看似是表層/初期最困擾的議題,但事實上,隨著諮商時數增加,並運用一系列的心理專業技巧後,往往連帶挖出當事人似乎尚未準備好面對的議題,或僅由類似人事物引發--「真正」讓當事人感到不適的根本原因。

為了避免爆雷,這裡不便劇透過多故事細節,整本書分別交替著諮商師與不同個案的故事。

可能某一章是蘿蕊與她的諮商師溫德爾抱怨前男友的不負責任,後一章就是蘿蕊與自戀約翰探討為何他們難以連結的問題(約翰因為巨大的悲傷而過度壓抑),前一章的盲點可能是下一章的解答等,然後不同個案故事的巨大情緒落差,彷復也隱喻諮商師需要隨不同來訪者切換場域及情緒的情況。

因為我常年固定付費諮商處理個人/關係的議題,所以讀這本書也彷彿是以旁觀者重新經歷這些年與諮商師的互動,像是被戳到痛處引發大哭、自我否認的跳針、自以為康復的賦能感-結果某次諮商證明是假的(康復)等,因為太過真實,情感反而更容易被牽動,反而讓人一頁接著一頁捨不得放下拼命讀,試著找出書裡人物的現在及未來。

再來,我想談談個人的閱讀體驗。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這本書常常在一個不經意的翻頁間就讓我落淚,可能是一個情節、一句話、一個感觸,畫面一個接著一個(因為作者曾受過好萊塢編劇的訓練,所以對於情境構思格外鮮明)。

加上,作者引述的某些諮商室的頓悟也跟我個人經驗雷同,其中讓我特別有感的是,或許我們都想問問諮商師對我的「個人」感想,這裡補充一下,沒有諮商過的朋友應該很難體會「諮商師與個人間的情誼」,一個既了解你所有的秘密、好的壞的念頭、遺憾及夢想,卻又全然包容的人,諮商師就是這樣特別的存在,你能夠放心會依賴、傾吐,這樣的"朋友",你不會很想知道他是怎麼看自己的嗎?誠如,作者在書中坦承,她真的很想問自己的諮商師「你會記得我嗎?」「你覺得我是好人嗎?」,可這些問題卻不是諮商倫理所允許提出,正是這樣職業道德與個人情感的分野拿捏,讓我彷彿在閱讀間重新理解“我的諮商師”。

總之,如果你曾經諮商過、或是經歷過關係失去(書裡面提到親情、愛情、生病、人生意義之類的幾乎人世間常見的煩惱),或是單純想要享受一個完整的故事悲歡離合,我都真心推薦這本書。

最後引述本書最後一段做為本文的結語。

心理諮商最奇怪的部分是:它是圍繞著結束來安排的。心理師和病人一開始就知道彼此的相處時間有限,而「成功」代表的是病人達成目標,離開諮商。在最好的情況,結束諮商感覺是有機的。也許還有更多的事要做,但我們已做得夠多。心理師協助病人聽見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問的問題:我是什麼樣的人?我想要什麼?我需要面對什麼?

誠如作者最愛在書裡反覆提及的那句話「我們是在與他人的連結裡成長的。願你能在本書看見關於你未曾體驗的自己或早已悅納全部的你。祝好。
----
補充:《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與我先前分享過的《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題材有點類似,不過年糕這本書主要撰寫體裁是精神醫師與該作者間的醫病對話,故事性較少,來回問答也有點哲學辨證的味道。延伸閱讀:【微書評】《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
***
聽我說再多,不如親自去找來看,相信我,你不會後悔的!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購書連結:https://reurl.cc/5lXL6n
---

本書佳句:

  • 白痴慈悲VS智慧慈悲:後者是指在該付出關心的同時,也不吝在必要時扔下一顆愛的真相炸彈。65
  • 有些時候,我們得花得時間才能承認自己的恐懼,對自己承認尤其如此。153
  • 很多時候,我們很多自毀行為都源於情感空虛,而這片空虛總是召喚別的事情填補。160
  • 感受引導行為。人一旦了解自己的感受,就能選擇是否跟隨他們。但要是它們一出現我們就急著推開,我們很有可能會走到錯的方向,最後再次迷思在混亂裡。167
  • 文化壓力對女性要求是言行得體,對男性的要求是情感得體。167
  • 憤怒是多數人有的感受,因為它是向外的,怒氣沖沖的責怪別人可以讓人自感優越。然而憤怒常是冰山一角,只要看透表層,你會發現還有很多感受浸泡其中:恐懼、無助、嫉妒、不安全感等。170
  • 一個故意要讓別人氣他,這樣他們就不會看見當事人的悲傷。171
  • 我們有時候會用自我懲的敘事禁錮自己。 我們可以從兩套敘事中選擇一套相信(例如「我值得被愛」和「我不值得被愛」,我們往往選擇讓自己感覺不好的那個,何不試著重新調整頻率?換個頻道。巡巡牢房。除了自己以外,誰會阻止我們。180
  • 洞見是心理治療的安慰獎,指得是你就算聽過世上所有的洞見,要是你回到現實世界不做改變,洞見(和心理治療)就一點用也沒有。洞見能讓你自問:這種事是我運氣不好碰上呢?還是我自找的?答案會給你選擇,但怎麼選擇還是由你決定。181
  • 「你一定會宰了我」這種投射裡其實有很深的羞愧感。221
  • 「他完全是我的型」,我們口中的型指的多半是吸引力,可能是外貌上的「型」,也可能是個性上的「型」。可是,讓我們傾心的「型」的背後其實是熟悉感。「家」的感覺會形塑一個人的偏好,成年後的渴求難以與童年經驗分開。強迫性重覆-跟相似但不一樣的人交往,也許能回去治好很久以前的那道傷。222-223 延伸閱讀【戀愛心理】你感情上的口味都很一致嗎?這也許是你的未盡課題。
  • 與諮商師這樣可靠且善意的人互動的「矯正性情緒經驗」往往能改變病人,讓他們學到世界與他們的原生家庭並一樣。223
  • 如果他們順其自然,別忙著改變什麼,搞不好還更快樂。人有時得接受自己和別人目前的樣貌。273
  • 當好爸爸的功課之一,也許包括容許自己流露各種情感,活出真實的自己,雖然有時候完整活出自己比不這麼做更難。......有些時候,容許自己憤怒、哭泣或落寞,反而比較容易處理這些情緒。317
  • 人總希望世界是理性的。所以病人的反應……是她試圖掌握人生無常的方式。作者試著想這個弔詭:用自毀來掌握人生。如果我能操縱自己的死,我就不是坐等死亡上門,而是自己選擇死。302
  • 《活出意義來》作者寫道:「人的一切都能被奪走,除了一樣:人最終的自由ー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身態度的自由;「刺激與回應之間有空間,空間裡是我們選擇回應方式的權力,回應方式裡有我們的成長和自由」327
  • 反應vs回應=反射vs選擇
  • 「你的眼睛正在打開,他的卻在闔上」子女總是領悟的晚,但好在及時。330
  • 社會心理發展八階段,erik erikson336
  • 溫德爾(諮商師)之於作者也是如此ー個案內化諮商師所提出的質疑、他看待問題的角度,還有他的聲音。這種經驗非常普遍,普遍到判斷病人是否準備好結案的判準之一,就是看他們能不能把心理師的聲音帶著走,有沒有在日常生活裡運用他,從而消除繼續接受諮商的必要。400
  • 生命有太多沒有答案的事,我必須接受無法掌握自己的未來,學會排解煩惱,學會活在當下。
  • 越能坦然面對自己的脆弱,就越不容易害怕。414
  • 嘗過這般傷痛之後,每一個歡笑、每一次美好,感覺起來都精采十倍。429
  • 失敗是做人的一部分。433
  • 最好的道別,總是言猶未盡。437
  • 「有時候」這個詞的美妙之處,它讓我們保持平衡,待在舒適安穩的中間,不死命巴著光譜二邊,讓我們逃離二元思考的暴政。
  • 得與失,失與得,哪個在先?448
  • 我們是在與他人的連結裡成長的。459
----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