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引導行為。人一旦了解自己的感受,就能選擇是否跟隨他們。摘自《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文章開始前,先針對標題的問題給予簡要的提示,你完全不必壓抑自己的不爽。
那天配合單位窗口來電抱怨新推出的專案管理表單不符合需求,而我是這個案子承辦人之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花了很多時間釐清配合單位的需求,評估現階段修正可能影響範圍及長期如何累積資料等,最終提出兩個方案(方案A與方案B)。
方案A是針對專案管理制度優化並加強教育訓練,但配合單位需付出較多人力及時間回填新表單以累積專案資料;至於方案B則是果斷放棄新管理表單,暫以舊格式應付當前管理需求。站在管理主責單位的立場,我會希望是以方案A執行,但可以預見配合單位的反彈,於是我先尋求另一位共同承辦人的意見,而發生以下的對話。
我:「前輩,配合單位反應新表單不好用,進一步了解原因,應該只是對新變革的排斥,我認為採用方案A強化教育訓練就好了。不過,他們認為目前既無人力可配合,時間又不夠,想要叫我們考量方案B先放棄在今年全面推行新表單的構想。你的想法呢?」
前輩想了一下,回道:「雖然你考慮很多,我還是覺得方案B比較有道理誒,更何況公司政策也是對方單位在執行啊!」最終,我們採用B方案,但我也是滿肚的委曲並且不爽的對無關的人碎碎念,內容不外乎「前輩就只是想當好人」、「配合單位就是短視啦」等,然而事情真相真如我所以為那樣嗎?
火大,是因為不被對方認同
這裡我想來談談職場常見的情緒之一「憤怒」。
憤怒在心理學常被類比為(人際)警報器、炸彈引爆等,如果說人為何會發火,通常是發怒者心理有某種期待但卻沒有達成,或是感覺對方踩線,用一種憤怒/不爽/抱怨等外向情緒表達當事人不舒服的感受;同時憤怒也是一種表層情緒,背後其實帶有更多深層情緒,例如,我們口頭常揶愉的「惱羞」就是形容一個人雖然是表面發怒,但內裡可能是因為羞愧感引發一連串的情緒反應。
回到文章開頭的事件,當我情緒稍微冷靜,開始有能力細究事發當下我對前輩火大的理由,表面看似因為我所提出「最佳方案」不被採納,但更深層的關鍵原因是「我(感覺)自己不被認同」,我的內心一直有一個沒有被說出口的聲音是:「前輩,我跟你不是同一個部門嗎,為什麼你只挺外人,不挺我?」
或許,有此讀者看到這裡就笑了,誰能保證同部門就要立場一致啊,職場又不是騎馬打杖,天天互相表態站隊,而這種「天真」的孩童式幻想,似乎不該存在一位成熟專業的職場工作者身上,但是,我在前篇文章(好好拜託)曾說過,人與生俱來就有被認同的強烈需求,所以職場工作者期待被認同本就是情理以內,更是工作成果能持續精進的動力來源。若工作者因不被認同所衍生出憤怒的情緒,反而也是透過察覺自身不同於他人的情緒反應,回頭修正不適當的工作信念的好機會,像是本段裡我將所覺察到的「同事就應該無條件支持自己」調整為「同事間本來就存在不支持彼此作法的理由」。
憤怒不可恥,你得行動
許多職場工作者習慣在上班場合裡刻意壓抑自己的氣憤,尤其是部門溝通協調時,理由不外乎「這樣看起來不專業」或是「不但不能解決反而把事情弄擰」,但對於當時A方案被否定而處於發怒邊緣的我來說,除了第一步是有意識接納自己的不爽,並且適時向無利害關係的親友抱怨抒發情緒外,我同時也化憤怒為力量,順著這股氣勢重新把整個業務的利害關係人,還有他們各自背後的考量重新檢視一番,雖然這次無法改變公司選用方案B的事實,但我也更進一步學到每項看似不大的工作變革,其實是需要將最壞到最好的情況推衍過,必要的時候,尊重第一線執行者的聲音,也是變革推進過程得以避免事情複雜化的關鍵之一。
憤怒時自問:「萬一我是錯的,可能的理由是…」
這裡我想分享一個諮商師教我,幫助我多次能迅速在人際衝突情境冷靜下來的一個小秘訣,那就是憤怒時自問:「萬一我是錯的,為什麼或可能的理由是」。
誠如我文章一開頭說的人發火的原因就是我們對某些事預期而不可得,因此常會陷入一種「我對你錯」的執著中,佛家謂為「我執」,而前面那句「萬一我是錯的,可能的理由是」就是透過言語的力量,迫使發怒的當事人跳出我執,啟動理性腦並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來回反覆自問幾輪,幫助自己從情緒風暴慢慢冷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