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tegories

In 人際相處 工作 療癒

【工作攻略】拼命說服老闆只是為了那口氣,不如爽快放下

人生如一場修煉,而工作是最好的修煉方式。ー稻盛和夫。
「這次一定要成功!」隔壁部門的組長小艾頂著熬夜加班的黑眼圈,氣勢十足往大老闆的辦公室走去。

「小艾這是第幾次啦,我記得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去跟大老闆爭取修正企劃了。」我淡淡的問小艾轄下的組員。

「已經是這個月第三次了!還不包括上個月主管會議前那慘烈的狀態,小艾說上次只準備這二年企劃相關收益及得獎紀錄,這次還加碼競品分析及產業附加價值率提升概估,大老闆這次一定會認可我們組的企劃具有前瞻性,增加我們的預算。」我看著同事們充滿企圖心的反應,不忍多說便輕輕點頭離開現場。

拼命說服是希望證明「我對,你錯」

想當初小艾私下跟我討論這件「不合理」企劃案時,不斷重述這樣句子:「我不懂,大老闆明明去年誇獎我們組的企劃執行成效很好、人員也調動得宜,怎麼今年一下子挑剔人事費雜費太高需要下修,最莫名的是還拉高團隊績效目標。我就是不懂啊,老闆到底想怎樣」。

其實,仔細覺察當時卡住小艾的情緒是「不服氣」,而現在小艾為了賭這口氣,讓團隊整個月就耗在「準備資料試著說服大老闆」-->「被老闆以其他理由打槍」-->「(小艾)愈挫愈勇,準備更多資料說服」-->「老闆感到厭煩更加堅持己見」的惡性循環。說實話,我也曾經陷入小艾這種拼命三娘的白努力模式:無償加班只為盡可能把文書資料補好補滿,做出無懈可擊的企劃案推翻大老闆的「最終決策」,表層理由看似是為了讓企劃跟公司更好,但細究深層心理動力其實是「我必須證明老闆是錯的,這樣我才會是對的,最終我還是很好。」

「爭對錯」的思維常促使當事者不斷挑戰既定決策,試著翻盤已談好的工作結論,究其原因是挑戰者認定惟有代表正義方的自己獲得伸張,才能讓卡住的那口「怒氣」消失。說實話,這種職場上非得證明「你對我錯」的意氣之爭,常是引發一系列偏執行為或惡意爭端的主因之一,因為爭執到後面,原先待解決的關鍵事件卻早已不是彼此關心的重點,反而都聚焦在如何讓個人的奇蒙子好最重要。

職場事實並不等於真實,認真就輸了

理性站回大老闆的的立場重新看問題,公司終極目標都是為了賺錢,延續型企劃為了提高淨利,要不是刪減預算,就是提高績效目標,不太可能毫無更動就照案通過。再者,每個企劃執行多少都有小瑕疵存在,而這些「瑕疵」常成為決策者砍預算的藉口之一。加上,大老闆並不會對下屬詳實以告他決策的考量,若下屬又錯將這些「表面藉口」當成被挑剔真實理由,而試著以客觀事實來挑戰對方口中所謂的「真實」,套句江湖至理名言:職場誰認真誰就輸了,下屬不僅會弄到渾身泥濘,還讓大老闆認定下屬白目、搞不清楚狀況。

想當年,辦公室前輩對著因不諳(潛)規則挑戰體制的我語重心常說了這段話:「辦公室所發生的任一事件沒有所謂的客觀事實,因為決策者的感受才決定了職場真相。」這個道理我也想問問讀者,你所在意的職場真相是什麼?

尋求認可很正常,但請給自己期限

若以過來人的心境重看小艾的困境,我想分別從團隊與個人層面給予建議。

首先是團隊層面,爭取上層客觀評價是主管應該也必須做為。小艾做為團隊的中階主管,自然需要在職權範圍內為團隊盡可能爭取合理評價,更別說評價直接影響公司對於年度企劃的資源挹注,因此,適時以客觀資料表達團隊的想法不僅是合宜的職場應對,更是一種工作積極度的展現。

然而,一但小艾發現自己爭取次數已經難以計數,再堅持下去將不可避免落入前述的白努力迴圈時,可能就需要先主動喊停並自問:「我現在的積極爭取是為了團隊好?還是想得到個人認可?抑或只為了出一口怨氣?」

其實,多年的職場經驗告訴我:「說服」本身極花力氣,尤其是試圖扭轉印象及改變公司決策這二種情況,常需要花不止十倍力氣準備文書資料,更別提偶爾還需要動用職場政治力才有機會翻牌。

辦公室徒個意氣之爭的結局,往往只有努力過程中流逝時光是真實的,其他隨之而來的希望覆滅更是令人感到不甚晞噓。

因此,對小艾個人層面的建議,主要聚焦她能給自己設定單一事件爭取認可的期限,興許是幾週、幾個月或是以決策者會面次數計算,超過後就果斷放棄。好處是一則保持個人在職場進退有據的形象,另一則是讓自己保有情緒餘裕,以便未來能有本錢在其他專案再戰十場。

結語:所謂的成熟,是理解欲望後適時放下

「尋求認可」的欲望常是促發工作者更佳努力的原動力,更別提被高層認可背後升職加薪的可能性,而這股欲望的匯集也將連帶推動企業創新及擴張。

因此,專業工作者若能時刻以肯定而非壓抑的態度看待自己「期待被認可」的心理需求,便能開啟心平氣和處事的第一步。再者,覺察自己也是需要被某人認可,或是期待長久的努力能被看見,這些都是身而為人再正常不過的天性。


自學心理學的歷程教會我的是,人最終目標是能認可自己,並由衷肯定自己當下已經足夠好。對於仍走在修煉自我心性的這條工作路上,我們先從看懂自己的渴望開始,再向外看見對方的限制,從中取得內心平衡後適時放下。換言之,(期待被認可)欲望從來不是問題,而是如何看待欲望本身才是問題所在。祝好。

----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