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tegories

In 工作 自我覺察 逃避依附 讀者提問

【職場攻略】不想跟同事互動, 適度依賴讓你上班不心累


Photo by Brannon Naito on Unsplash

若你不能了解真正了解自己,也就無法了解他人。-吳爾芙(Virginia Woolf)
那天,有個讀者私訊一個職場問題,因為臨近深夜,我只能簡短給他幾個思考方向,但整段對話讓我感受最深的不是他所困擾的問題,反而是讀者言談間所透露「自認不需要他人協助的獨立」,令我想起多年前剛出社會時的自己,當時我的身上還存研究所時被排擠的陰影,像是三天兩頭獨自搬重達3公斤以上的實驗材料、同儕聚餐習慣性被忘記、團體出遊總是落單,或是研究進展不順利無人可以求助的黑歷史。正因為經歷多年的邊緣人生活,我也不得不養成一個職場信念:「我只能靠自己,職場人際應對不可靠,實力才是最重要的。」雖然這個觀念促使我必須不停鞭策自己持續強化工作專業,但卻也使初入職場的我習慣只管做事不做人,連帶讓當時主管覺得我與其他同事間格格不入,更別提日常散發出生人勿近的尷尬氣場。


但若是近年追蹤我所寫的職場文的讀者應該不難發現,現在的我是個活潑且擅於與職場共事者打交道的狠角色,或許你會想知道究竟我當年是如何走出職場疏離者的困境,並開始嘗試擁抱人群、與他人連結?又或者,你還沒意識到「不需要他人協助的獨立」這個狀態將對你的職場長遠發展有什麼影響,頂多就是短期分群揪團時稍微令人困擾,並沒有立即需要改變的急迫性。但我總認為,人一但有機會對自己多一份理解,便能多給予自己一份寬容,更有勇氣踏上自我改變的旅程。

何謂「障礙性疏離」?

 臨床心理學家暨依附領域的研究權威羅勃‧伯恩斯坦博士(Robert F. Bornstein PH.D.)所著的《適度依賴》一書開宗明義提出,人際互動的幾個常見狀態,分別是僵化的獨立與有害的過度依賴,及存在於中間地帶、較為健康的依賴模式「適度依賴」。

生活經驗往往形塑我們對於自己及他人感知。在未能形成健康的依賴模式時,人們常會發展出一到二種自我挫敗的關係模式,有些人發展出以害怕和不安全感為特點的關係模式,作者定義為「消極的過度依賴」;其他人(像過去的我)因為教養與社交挫折(創傷性經驗),則走到另一個極端,發展出一套防衛性、近似自我封閉的關係模式,這種疏離的人際交流模式稱為「障礙性疏離」,詳下圖。

過度疏離代表難以信賴他人與自己

障礙性疏離,作者比喻為「保鮮膜式的關係類型」,因為疏離者不會讓任何東西貼近自己(身體及精神上),就像是裏著一層保鮮膜。不管你多麼努力,都無法接近疏離者,如果你企圖用行動縮短雙方隔閡,哪怕是只靠近一點點,他們都會立刻找辦法離你遠遠的,回到一個讓他們覺得安全的距離。

仔細回想,當時看似獨立的我,其實心裡總認為別人靠不住、不值得信賴,也確信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正因認知決定行為,初入職場的我所建議的人際往來我傾向公式化應對,若對方不符合我預期就生悶氣或干脆閃人,看似我是掌握主導權的那一方,極度自信進退得宜,但這其實都是「表象」,在北美、歐洲和亞洲進行研究,都證實了類似的結論:儘管疏離者看起來堅強、自信,但在內心深處,他們仍覺得孤獨、寂寞而悲傷。因為難以信賴他人,從另一個角度同時也是不信任自己,像是不相信自己在對方搞砸有能力收拾,或是不相信自己展現的脆弱是能被他人所接納,那種天地間只能靠自己的感覺,真。的。很疲倦。

適度依賴,需要刻意學習

也因為這股難以吐露的疲憊,使得我在首次發現「適度依賴」這種能力如獲至寶:幫助人融合親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時仍保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並在需要時樂於請求別人的幫助,而不會感到自責。適度依賴意味著充份信任別人,打開心坦露自己脆落的一面,同時在面對每個人都經歷的衝突時,保有足夠的自信去處理關係中的衝突。

一天24小時,扣除睡眠時間,職場關係幾乎是占據上班族一半以上的清醒時間,也不像家庭或伴侶關係複雜糾結,所以我十分建議疏離者(過度依賴者也適用),可以優先從職場開始練習「適度依賴」。而以下這5點是我根據書裡建議及個人實作後,覺得能有效的建立「適度依賴」職場人脈的訓練方法。

  1. 互利和互惠:別人給予幫助時,欣然接受;當別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接受幫助常是疏離者需要刻意練習,記得,人脈是雙向的,不去維護,關係就會變淡。
  2. 與人相處不能光靠一張嘴,行動為上:不要無事夏迎春,有事鍾無豔,信守承諾,一杯珍奶、一句感謝,能讓你的人脈存摺時刻入帳,不倒帳。  
  3. 結交同盟者,也結交對手:與對手、客戶及同事打好關係,既可以幫助你消息靈通,同時也能避免對方在暗地採用卑劣手段對付自己。更重要的一點,也常被忽略的,今天的對手,可能成為你明天的主管或同事。
  4. 在合作與競爭間,找出平衡點:「成功不是零和遊戲」,成功時樂於分享榮耀,看見他人成功不吝惜讚美。經由與主管間建立聯繫,讓關係走向融洽,而且人天性喜歡認可自己的人,所以當你認可同事的成就,你與同事間的關係也會更加和諧,最後獲益的還是你自己。
  5. 延遲(追求成就)滿足:先前的文章我一再強調,職場想要關係好,關鍵在於你的每一步都對團隊合作帶來好處,過度的英雄主義(就像打籃球永遠不傳球,只知道自幹上籃),往往只會造成團隊難以建立信任關係,良性交流互惠將無法發生。必要的時候尋求主管協助,將關注點放在如何做得更好,而非要求主管特殊關注(這具有依賴性及控制性)。

別讓過去,決定你「只能」是誰

心理學常鼓勵當事者自我探索,尤其強調父母的教養對我們成年人際交往模式的影響,但從我一路實作,並刻意與不同背景及年紀的長官同事交流,從公事開始,閒聊結束,雖然偶爾對方過度越界會讓想躲回自己最習慣的疏離狀態,但誠如我在文章開頭所說的,當我們越了解自己的喜好與習慣如何被對待,才會有機會理解「自己為何如此」,而這份自我覺察帶來的從容,也能讓我們選擇新的行為模式去回應世界。換言之,別讓挫敗的過去,決定你「只」能是誰,記住,心靈探索最終的目標是幫助當事者拿回人生的主導權。過度疏離本不可恥,也能改,關鍵在於你準備好了嗎?

結語:我們都不是孤島

英國詩人John Donne(約翰敦)曾創作一首詩,開頭是「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後疫情時代證明我們是如此脆弱,卻又如此獨特,惟有鼓起勇氣探出頭看見彼此,伸出手向週遭的人群揮舞,我們也才能一次次順利渡過每一次考驗。祝好。

---
延伸閱讀:購書連結《適度依賴

【好書清單】「焦逃配」必讀清單(適合焦慮依附、逃避依附及安全依附)

更多職場好文由此去:清單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