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tegories

In 工作 心理學

【職場攻略】拒當職場爛好人:幫助他人前,先感受一下自己


Photo by Xan Griffin on Unsplash

小林是近年我所遇過的同事中,最為他人考慮的女孩子。

面對職場五花八門的任務交辦,只要拜託她協助,幾乎使命必達,卻也因此被拜託不少「不關她的事」。即便長官委婉提醒她要將工作重心專注於職責範圍,她經典的回覆是「但是某人需要我幫忙、沒有我介入任務會失敗」等。不管小林加班再累或任務多困難,我也都未曾聽過他推辭。但這陣子跟小林幾次合作經驗,我卻發現小林三不五十地抱怨長官同事,像是「怎麼都沒有人要主動幫我啊」「長官難道不知道我很忙嗎」,甚至在檢討會議還突發性對專案經理情緒失控,連帶嚇退公司潛在合作夥伴,整個人彷彿職場不定時炸彈,沒人知道小林究竟怎麼了,他平常不是好好的嗎?

扮好人付代價-二好三壞:好累(雷);壞心情、壞進度又壞規則

職場不該立志當好人,因為必須付出「二好三壞」的代價。我們先從「二好」談起:工作場合扮好人道先要有累個半死的心理準備,還得忍受不太靈光的委託者不時幫倒忙(畢竟他能把事情辦妥就不會找好人幫忙),所以成為好人第一階段所付出的代價「上班好累又好雷」;再來是隨之而來第二階段代價「三壞」:好人因疲勞所累積的「壞心情」,專注外務延誤團隊既有工作進度的「壞進度」,更別說過度介入他人職務分工,因而打亂組織「壞規則」的行徑,是會嚴重損及好人的名聲,並付出信任受損的代價。上述這些「扮演好人」背後的美麗與哀愁,是立志當個好人的你,行動前必須有的基本認知,選擇出手助人的你,想清楚了嗎?

好人的「怨氣三部曲」

像小林這類擁有「熱心助人」特質的人,正是華人社會推崇的「好人」樣版,也常是傳統價值鼓吹我們彷效,這樣的人通常小時候是「好學生」,就職是「好員工」,在家是「好父母/好子女」特別顧家,說實話,這種重視他人的看法優先於自己的感受,「為別人而活」的邏輯,常存於華人文化圈,因為這個價值被我們視為「好」,而「為自己而活」視為「自私」及「壞」。然而,心理諮商師觀察無數像小林這類的好人,到了中年和老年後發展出一套特別的內心戲,稱為「怨氣形成三部曲」。
  • 第一階段、我活著是為了別人。
  • 第二階段、我已經奉獻這麼多,你們應該為我考慮。
  • 第三階段、你們沒為我考慮,所以我有滿腹怨氣。
其中第二階段裡(內心戲)常是隱蔽的,意思是「好人」不會特別將它表現出來,他們常不自覺玩一種心理遊戲「我為你(職場或生活)做了這麼多,我不說你就應該知道為我做什麼」,這類心靈獨白常使接受者難以察覺,更別提去回應好人這個隱藏的渴求,而這樣反覆期待落空的情況,最終引發「好人」們的怨氣。

若按此理論解釋小林的情況,像是他總是習慣將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活著為了別人),付出過多,以至於過度期待身邊人「自動自發」提供幫助(應該為我考慮),期待落空的心情化成抱怨,最後怒氣累積到爆發(生成滿腹怨氣)。即便事後長官同事提醒小林控制情緒,他還會理所當然合理化自己的怒氣,都是源於自己犧牲奉獻,我這麼好所以你們都活該欠我,這類隱諱且難以覺察是存在小林潛意識裡的自我滿足:「我是多麼具有奉獻精神的好人啊,(為你們做的)這些都是你們欠我的,所以我比你們更優秀」這才是讓小林深陷這種心理遊戲且難以自拔的主因,這樣的心理機轉也解釋小林深陷「怨氣三部曲」而不自知,甚至連帶將怒意轉發給無辜第三者的背後成因。

每一次的勉強,都是對自己的消磨

心理學有個概念是「建立界線」,意思是每個人必須學著區分生活中哪些是自己的事,而哪些則是別人的事,然後當事人僅需承擔自己當下有能力負責的事就好,如同像畫一條線將他人之事隔離在個人責任區以外,以避免承擔過多他人的情緒及責任,反而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然而,好人最大的困境在於難以建立個人界線,他的界線常是模糊虛線或甚至不存在,這也正是一切身心災難的源頭,因為好人會把眼光所及「不關他的事」都納入自己的責任區,過著「為他人而活」的生活,面對擺明做不到的事,恐懼於拒絕他人的罪惡感,一次次反覆勉強投入,超出所能承擔壓力上限,消磨意志至身心崩潰。

讓我先暫停一下,感受自己

剛出社會時,我也曾沉迷於扮演職場的好好小姐,承擔過多公事拼命加班,而下班後因為太想當個好女兒早晚撥長途電話勸冷戰長輩合好,可憐當時習慣性扮演救火隊的我,不懂得為自己設立界線,也無意交還責任給其他人,這樣得不到休息的生活,也讓長期睡眠不足的我瀕臨崩潰,最後直接在辦公室昏倒送醫。而那次的經驗也讓我得到一個重要體悟:當我的生活有問題出現時,我不想要像以前一樣立刻陷入問題中,急著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先暫停幾秒,感覺一下自己。更白話的說,每當碰到問題時,我會立即對自己說:「別忙,我先感覺一下我自己。」這個動作能快速的平撫我焦慮的心情,保持清明的心去區分哪些責任是我現在需要處理,而哪些又是因為「好人病」發作而想過度承擔的事,前者就無畏的去執行,後者就無礙的放下。

找到自己的好人,就不容易失控

通常「感覺一下我自己」的辦法就是做一個深呼吸,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體上,感受身體反應和內在體驗,再面對問題。一開始先感受自己的手,想像每個手指意象,感受完手就感受腳,通常還沒完全做完一遍就睡著。這個練習的核心是與自己的內在取得連結,當我們能嫻熟此練習後,就能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找到與內在連結的感覺。如此,不管外境如何改變,我們若能感受內在,就不會輕易失控,並在任何時候與問題保持一定距離,進而自如的去觀察它。

刻意練習而成的新行為習慣ー別忙,我先感覺一下我自己,其實就是一般心理學常說的「關照你的內在」,與自己內在連結,帶著這樣的連結做選擇。這時你就真切的感受到,這是你的選擇,是由你自己做出的選擇,只有你為此負責。

結語:做個有「明確內在」的好人

假若,故事開頭的小林也能做到「關照自己內在」這點,或許就能對「好人」的邏輯不再執著,改從「己身」出發,讓自己有餘力幫助別人而決定幫忙,由衷的利他,這類的人外在行為可能還是繼續做一個好人,但卻是一個「有明確內在」的好人,這種人和那種注意力都放在別人身上,口頭禪是「都是為了你好」的好人,二者本質完全不同。前者,讓人自然產生親近的渴望,後一種則令人有種逃離的衝動。心理學大師榮格曾說:唯有洞察自己的內心,眼界才能清楚。只往外看,那是發夢;內觀始有覺醒。願我們未來能在面對人生困難時,能先試著跟內心連線,找到心裡那個明確的好人,為自己人生選擇負起責任,祝好。
--------------

更多文章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