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人力銀行調查結果,近9成上班族考慮在農曆年前轉換工作,6成的人已付諸行動,包含投遞履歷跟參與面試等。
隨著年關將近,公司好幾位年資較淺的同事陸續計畫離職,大夥便私下在群組熱烈討論離職撇步及展開新職涯的期待,而我則在群組分享當年「離職失敗反而慘」的鬼故事給後輩,試圖從另一個角度呈現離職的風險,留下來不見得比較差的思考,故事是這樣的……
曾經,我的夢想是離職
當年的我因人際挫敗及工作倦怠的緣故,每天都夢想著離職,幻想無數次將辭呈丟在爛主管桌上的帥氣場面,為盡快達成離職,更為了出那口無處可發的怨氣,我選擇降低求職標準,只要公司約面試就去,爭取薪資或就職權益盡可能忽略,卻總是收到各種無聲的回絕。
走還留,是個大哉問
分享故事的同時,後輩問我花多久時間才下定決心離職,我開玩笑地說:當你發現離職比繼續上班輕鬆時你自然就會行動,按心理學解釋「(自發)改變」其實需要許多要素加總後才能實現,其中最重要卻也最常被忽略的關鍵要素則是「時間」。
人需要時間累積改變的動機與勇氣。當年的我,雖是去意甚堅,然而轉職不順的我,卻只能好好的留在原公司。離職或留任的職涯選擇,坦白說,有時候留下來,比離開更需要勇氣,原因有二,一是非自願「留任」,像是到處面試卻失敗的打擊,容易讓人看不清自己的市場價值,二是曾動過「離職」念頭,甚至實際付諸行動的當事人,容易因為心虛或不滿,過度解讀週遭老闆同事的目光或是行為,而引發不必要的壓力。其實走與留,本身就是一種博奕,對於人生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問題是你如何選擇。
有時候留下來,比離開需要勇氣
以離職這件事來說,多數的商管書分享職場工作者該如何累積自身轉職所需技能與籌碼,甚至履歷和面試該如何準備,彷彿按書裡或是前輩所教導的技巧執行,就一定能轉職成功,然而,卻幾乎無人教會我們,萬一轉職失敗而被迫留在原地者,究竟該如何自我調適。
比起轉職新環境意謂著未知,選擇留任時客觀處境及週遭的目光的轉變,往往更讓當事人不安及崩潰,面對這樣的轉換成本,若你是不得已或是主動選擇留下來的人,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前輩說的「好好調適」,怎麼調?
歷經最終面試失利,當時心裡充斥走投無路的絕望感的我,收到前輩分享給三個調整心態的建議,分別是「重新定義職場困境」、「釐清工作的目的」及「下一站會更好,前提是你要等」,細述如下:
建議一、重新定義職場困境
前輩請我誠實回答,當時是否真的到了非離職才能擺脫低潮的處理,會不會只是針對特定人或業務,一時情緒過不去造成?人事困擾可選主動避開,至於業務困難透過技能提升或庶務支援進行改善。
換言之,人對於職場的厭惡感,多半能透過具體化拆解及廣泛討論找到解套的方法,而當事人則需要透過換位思考,重新定義職場困境,讓困境不再無法可解。
建議二、釐清工作的目的,並貫徹到底
白話來說,就是想清楚自己最想從工作得到什麼,如同知名作家蔡康永曾說:「釐清你來公司上班的目的是什麼?先想清楚你的優先順序,再談你的要與不要,錢多事少離家近是一個明確目標,因為他有輕重緩急。」如果一個人上班的目的就是賺錢,那麼歷次的轉職或留任就該拿薪水做衡量,而不是衝著一時情緒、自尊受傷就離職,同理,假使此人最終為了賺錢養家而選擇留守原單位,都不該感到羞愧。
建議三、下一站會更好,前提是你能等
銷售心理學裡有個暗黑技巧是運用時間緊迫性給顧客帶來決策壓力,像是售完為止、限時折扣等讓顧客盡快消費,相似的概念衍生到轉職哲學,當一個人愈急著離職(成交),便愈容易將就,甚至未經考慮,就決定從火坑跳入另一個雷坑,所以,與其匆促轉職後悔,不如從容停留原位挑選,善用心靈餘裕找到更適合發揮所長的新工作。
Photo by Andreas Chu on Unsplash |
半年後,我終究還是離開了原公司,與開頭故事焦慮不滿的心情大不同,準備得宜的離職,讓我對新工作及隨之而來的職涯轉換充滿期待,因為我不是被迫帶著負面情緒離職,反而找到跨領域又能過渡到管理職的工作,同時帶著前公司祝福揮手告別。
某本職涯書裡有句話是這麼說:「和解後再離開,背影更長久」,回頭檢視當年的境遇,我選擇不在情緒最高漲、最挫敗時離職,而是先留待原地,反而讓我的職涯選擇更寬廣。不是選擇決定你的人生,而是你的人生本就充滿無限的選擇。祝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