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華視網站
嘉玲面臨的社會框架:大齡、剛分手、突然失業、北漂
假若你的一位女性朋友,芳齡40,長年遠離家鄉北上工作,短時間失業又失婚(約),這二天她打算退租回老家,送行酒席你會對朋友怎麼說?「凡事都還有希望,再撐一下就好了」還是你會說「重頭再來也不錯」?還是你乾脆跟對方一起乎乾啦。
上述的情境是我第一次收看《俗女養成記》時在腦袋裡閃過的疑問,若樂觀又搞笑的「陳嘉玲」是我的閨密,看著她落入「大齡分手失業」的窘境時,我能怎麼安慰她?社會框架、街坊眼光是如此殘酷,還能有什麼辦法幫她過得不那麼差?
國民好朋友「陳嘉玲」總是像健達出奇蛋一般,未曾讓我失望。她親身示範與社會觀點裡「負面標籤」共處的方式,秘訣就一句話:「接納放下後轉化」。說起來輕鬆,實則經過長時間心理建設、討論到行動才做到,就像嘉玲那天突然收到前男友的紅色炸彈來襲,驚訝於自己竟然一點也不難過也沒有一絲焦慮,其實心境轉化早已開始,一切就從童年的「鬼屋」說起……。
成年人的困境常是自己嚇自己
陳嘉玲回到台南後,展開她的「療心之旅」,小嘉玲回憶與長大嘉玲多次經過「鬼屋」,從小時候只敢在外面偷看嚇得半死,到長大發現鬼屋出售價與自己存款金額一致,果斷購入開始與親友一起裝修,甚至在成為第二季故事中嘉玲與所愛之人的重要對話的場景。
若讓我來說《俗女養成記》的鬼屋,其實就像很多我們從小到大堅信不疑的「價值觀」,例如老一輩讓我們相信「大齡分手意謂著不幸」、「女生青春跟貞操都是她的重要價值」、「中年失業就完蛋」,聽著荒謬但又曾固著著相信的祖傳言論,綁著我們敢於做決定的手腳,甚至連直視的勇氣都沒有,更別說挑戰它。
長大的嘉玲在失業又分手後,對於未來還是充滿不確定性,從他回老家就閉口不提挫折,甚至在阿嬤安排下經歷多場相親等,直到他有一天發現「鬼屋」好像沒那麼可怕,甚至自己有能力「買下它」。
長大後才理解:困境未解,但心境可解
嘉玲平靜的說道:「我突然理解,所謂的鬼屋就只是一間缺乏整理跟關心的房子」,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她用另一個角度去理解那些困住她的「老式價值觀」。
大齡真的就什麼機會都沒有了嗎?膠原蛋白才是女人的王道嗎?我看見嘉玲挑戰醫美弄出的黑眼圈,像個小女孩跟爸爸哭訴的片段,忍不住大笑,直面那些困擾我們的「負面標籤」的第一步就是行動,哪裡有錯漏就往哪裡戰。
挑戰失敗就跟親密的人共同面對,講一講抱一抱,那些挫敗就不是那麼嚴重的事。長大後我才理解,多數時候困境未解,但透過幽默及情感交流,心境可以獲得180度轉換。所謂的幽默感,就是一個人善用智慧揶愉「社會標準」。
劇照:摘自網路 |
人生沒有坎跨不過,只要你重新調整看待他的方式
前陣子,諮商師帶著我一起回顧諮商歷程,初時我是個一犯錯就會自我批判的人,像是:「怎麼辦,都是我的錯」「我這個都做不好,是不是其他事情也會失敗」,當時的我處於人生低潮,健康出狀況、跟家人不合,甚至連工作也不順,一進諮商室就是在責怪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諮商師溫柔反覆提醒著:「你覺得你很差,這是真的嗎?」「健康出狀況真的都是你個人的問題嗎?人不會故意讓自己生病的。」漸漸地我接納當下落魄的自己及身處的微糟情境,好比嘉玲專注回看陽光照射下的「鬼屋」,賦予一新定位—鬼屋將是自己新家,面對人生的坎,調整看待事物框架,就像我們給舊房子重新粉刷,獲得一個平靜舒適的心角落受益的永遠是自己。
所謂的俗女養成,就是「理解世俗」卻又「不媚俗」,活在別人的嘴裡太累,敢於回問「甘按捏」才不枉我們鬼屋走一遭,蝦米攏免驚!
----
【追劇X人生攻略】
同場加映:劇組公開的鬼屋變身記